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17 (1700-1725).djvu/2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七百三卷目錄

 松江府部藝文一

  上宰臣水利書      宋范仲淹

  論吳中水利略        單諤

  重開顧會浦記略       楊炬

  與提舉趙霖論水利書     衛涇

  寒穴泉銘并序      毛滂

  松江賦           程俱

  松江秋泛賦        葉清臣

  受福亭記          董楷

  改建閱武亭記        楊瑾

  樂全堂記         元虞集

  干山志          楊維楨

  錦溪茅屋記        明顧清

  露香園記         朱察卿

  治吳淞江疏略        海瑞

  華亭縣修築捍海諸塘記略   徐階

  論治田法         王同祖

  條議水利略        周鳴鳳

  環碧亭記          衛謙

  閱耕軒記          胡儼

  熙園記          張寶臣

  二陸祠乞花場       王世貞

  川沙城記略        張鶚翼

職方典第七百三卷

松江府部藝文一

《上宰臣水利書》
宋·范仲淹

姑蘇四郊,略平窊而為湖者十之二三。西南之澤尤 大,謂之「太湖」,納數郡之水,湖東一泒,浚入於河,謂之 「松江。」積雨之時,湖溢而江壅橫沒。諸邑雖北壓揚子 江,而東抵巨浸,河渠至多,湮塞已久,莫能分其勢矣。 惟松江退落,漫流始下,或一歲大水,久而未耗,來年 暑雨,復為沴焉,人必荐飢,可不經畫。今疏導者不惟 使東南入於松江,又使東北入於揚子入於海也。或 曰:「江水已高,不納北流。」某謂不然。江海所以為百谷 王者,以其善下耳。江流若高,則必滔滔旁來,豈復姑 蘇之有乎?矧今開畝之處,下流不息,亦明驗矣。或曰: 「日有潮來,水安得下?」某謂不然。大江長淮無不潮也, 來之時刻少而退之時刻多。故大江「長淮會天下之 水,畢能歸於海也。」或曰:「沙因潮至,數年復塞,豈人力 之可支?某謂不然。新導之河,必設諸閘,常時扃之,以 禦來潮,沙不能塞也。每春理其閘外,工減數倍矣。旱 歲則扃之,駐水溉田,可救熯涸之災。澇歲則啟之,疏 積水之患。」或謂開畝之役,重勞民力。某謂不然。東南 之田,所植惟稻。大水「一至,秋無他望,菑沴之後,必有 疾疫,謂之天菑,實由饑年。如能使民以時導達溝瀆, 保其稼穡,俾百姓不饑而死,曷為其勞哉!」或謂力役 之際,大費軍食。某謂不然。姑蘇歲納苗米三十四萬 斛,官司之糴又不下數百萬斛,去秋蠲放者三十萬, 官司之糴無復有焉。如豐穰之歲,春役萬人,日食三 升,一「月而罷,用米九千石耳。荒歉之歲,日以五升召 民為役,因而賑濟,一月而罷,用米萬五千石耳。量此 之出,較彼之入,孰謂費軍食哉?」或謂陂澤之田,動成 渺瀰,導川而無益也。某謂不然,吳中之田,非水不植, 減之使淺,則可播種,非必決而涸之,然後為功也。「昨 開五河,洩去積水。今歲平和,秋望七八,積而未去者 猶有二三,未能播種。復請增理數道,以分其流,使不 停壅,縱遇大水,其去必速,而無來歲之患矣。又松江 一曲,號曰盤龍」,《父老傳》云:「出水尤利。」如總數道而開 之,菑必大減蘇、松間有秋之半,利已大矣。畎澮之事, 職在郡縣,不時開導,刺史、縣令之職也。然今之世有 所興作,橫議先至,非朝廷「主之,則無功而有毀,守土 之人恐無建事之意矣。蘇、常、湖、松,膏腴千里,國之倉 庾也。浙漕之任及數郡之守,宜擇精心盡力之吏,不 可以尋常資格而授,恐功利不至,重為朝廷之憂,且 失東南之利也。」

《論吳中水利略》
單諤

「自慶曆二年以松江風濤,漕運多敗官舟,遂築松江 長堤,介於江湖之間,橫絕江流五六十里。震澤受數 郡之水,乃遏以長堤,雖時有橋梁,而流勢不速。自江 至海諸港,復多沙泥漲塞,茭蘆叢生。是以三春霖雨, 則蘇、湖、常、松皆憂瀰漫。宜先開江尾茭蘆之地,遷沙 村之民,運其漲泥,鑿松江堤為木橋千所,隨橋谼開」 茭蘆為港走水,仍於下流開白蜆、安亭二江,使湖水 由華亭、青龍入海,則三州水患必大衰減。

《重開顧會浦記略》
楊炬

紹興甲子夏大水,吳門以東,沃壤之區,悉為巨浸。部 使者飭郡邑詢求故道,導源決壅,以洩水勢。於是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