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17 (1700-1725).djvu/5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橫山 ,以橫踞于江,故名。在孟河東,俯瞰大江,頗稱勝概。土人取石以鍛灰礦,遠近利之。東北一小山,插入大江,名「吳尾。」 群山西來,至此而盡,故名。

孤陳山 ,與孟城山相接。

嘉山 近丹陽界,上有白龍潭。

九龍山 ,北連橫山,自孤陳至此凡九嶺,故以名。

固山 在孟瀆河閘西

巴斗山 ,在江中孟瀆河西。

子城河 自小西水門入城,東行經子城廂,又東至白雲尖,釃二渠,一逕迎春橋出北水門,一出後河。

玉帶河 小西水門入城北行,遶府學府治後,折從南下玉帶橋,與惠民河合。以環合如帶,故名。明萬曆間,知府施觀民鑿。

皇清順治十七年,知府趙琪重濬,未幾漸堙。

惠民河 小西水門入城,北行折而東,經狀元橋,又東經府學、府治南,又東合玉帶河,南出仁育橋、小浮橋,與子城河合。

後河 ,西接子城河于白雲尖,東南合舊運河于八字尖。宋郡守李餘慶鑿鄒浩《後河遺事》略云:李侯精地理,誘率上戶共成此河,且曰:「自此文風寖盛,三十年當有魁天下者。」 已而錢公輔登第三,胡宗愈為第二,佘中遂魁天下。去河成之日,適三十年,蓋熙寧癸丑也。自後淤塞不通舟。崇寧初,郡守朱彥復濬,霍端友次年魁天下。歲在癸未,適又三十年形勝之助。孰謂不可信乎?淳熙十三年,太守林祖洽重濬;咸淳元年,太守史能之重浚;明成化八年,知縣熊翀重濬。萬曆九年,郡守穆煒以堪輿家言,鑿去八字尖,循曲折,以合運河。崇禎末年,楊廷鑑又以癸未魁天下。

皇清呂宮以丁亥魁天下,二人居皆瀕河,說似可信。

「今漸淤塞,稍旱即乾」 ,疏浚當亟講云。

北邗溝 舊《志》曰:「由虹橋而北,經斜橋,折從東出小洞橋,至太平寺後,為北邗溝。由臧橋入口,經德安門北,至永慶寺後,出德勝橋,以合于運河,為南邗溝。自明初改築新城,溝漸廢。」 今南邗溝僅通德安門,北邗溝僅通虹霓橋至斜橋東,然非通流矣。

前河 自西水門入,東行經河南西右廂,又東出東水門,即舊運河也,今名「前河。」 嘉靖乙卯倭變,始更運道于城外。舊河日淤,每冱塞水涸,舉城病之。

廟溝 在西。廟東有溝三十餘丈,舊傳通「北邗溝。」

南邗溝 詳見《北邗溝》下。

「《物曲》溝 」 在鐵市巷。

新城壕 自龍舌尖引運河,東經郡城南,歷廣化、德安二門,折從北出會龍橋,為新城東南壕。自文亨橋北折歷青山、和政二門,抵會龍橋,合流而東,為新城西北壕。

舊城壕 遶龍舌而南,經尉使橋、德安橋北,出文成壩,「為舊城東南壕」 ,今運河也。從所橋北折,經河路灣,又經通江橋、永安橋,出水門橋,與運河合,為舊城西北壕。

運河 西自呂城入縣界,東抵五牧,九十五里。《齊地志》云:丹徒水道通吳會,六朝都建業,自雲陽西城鑿運瀆,徑抵都下。隋初廢。大業六年,詔自京口至餘杭穿河八百里,廣十餘丈,欲通龍舟巡會稽,今其故道也。唐白居易詩「平河七百里」 ,指此。

臥龍河 ,北通張公橋,南出臥龍橋,與運河合。「月城壕 」 ,新城壕分流也,東入網頭河。

採菱港 定安橋跨其口,運河自此分流而南,合龍游、徐湖、中村諸水,世傳隋煬帝鑿也。老鴉濱 北接採菱港,南通盧莊。

新河 在丁堰南,亦運河支流也。一名「池家港。」 中村河 、刁莊、小墩諸水自此西流,與採菱港合。

青城河 西自採菱港分流,東入宋建湖。世傳「青城」 為宋高宗地,因以名河。

興龍河 北自東罝橋分流,南經坂上,又南至走馬塘與後澤河合,又南入錢塘河,延袤五十餘里。縣有兩興龍河,一在豐北。

西流溝 北通青城河,南入黃墅河。宋有坊,今廢。

「龍游河 」 運河自東倉分流曲折以入于採菱港,勢如游龍,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