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17 (1700-1725).djvu/6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百年以來,塊若覆釜。」 明永樂中,縣令盧克敏喟然以邑之人才未興,閭閻不實,疑鎮山之傷其脈,乃除其瓦礫,加善土而築之,又綴以太湖石之佳者,視前稍高廣,而終不能還其舊。今在秦氏宅中,猶一拳耳。然鎮山之說,自昔傳之。按《形家》言,江南諸山,皆自蜀來,踰河導江,並入於海。蓋地本高於西北,順其大勢以趨東南,故凡一郡一邑之山,亦往往各以西北為根本。即無錫而言,貫乎閭江,止乎錫山,而後扶輿連蜷,或分或合,以南赴於湖。至於東北諸山,即皆孤起特峙,落落而列,以為錫山之拱輔。此自然之大勢也。

黃埠墩 在運河中流,而當寺塘涇口,其始得名,亦當以春申君。故《形家》言:「邑之山脈從西北來,至惠山、錫山,伏而東南行,由水底起為是墩,乃走城中,再起金匱,乃結聚而成縣。又水勢直下而益廣,須此以砥之。故謂黃埠墩為天關,太保墩為地軸太保者,自此南下三里許,當梁清溪口者是也。黃埠墩圜而小,風帆」 左右帶以垂楊。舊有文昌閣、水月軒、環翠樓,並廢。今唯中楹為佛殿,周廊四匝而已。康熙二十八年

乘輿東巡,百姓於此結三層燈樓,立木水中,使廣可

「隱墩」 綴以雜綵高四五丈。《於是》

龍舟往返皆駐蹕,焉當千炬畢陳,風水搖蕩蜃樓蛟。

館,突兀在目。時民舟皆循西岸而泊,夜分小雨,恍隔人間,七校無聲,鈞天微奏,至明日辰刻乃行。凡

上所經幸。數千里間。川嶽效靈。勝賞不絕。而猥是彈

丸承

「恩最渥,將氣數使然」,亦所據之地得耶?

太保墩 前名窯墩,形家所謂地軸以運道北來之水,至是分流入梁溪,而墩實當其衝也。西定橋在其西南一里,長虹夭矯,暎帶如畫。後倚城堞,正當西關,逼近秦端敏金居第,自關門呼渡,半箭而達,墩必嘗屬之,故名「太保。」 先是為呂御史卣別業,卣子太僕元夫相繼修築,亦一時之勝。呂園廢,而建關帝、水仙二祠。《水仙》或以為倭變時死事,何五路諸人至?

皇清初,其居人有為神言者,謂「水仙」為《舊令劉五緯》。

巫祝群趨事之,無復游觀之勝矣。

仙蠡墩 一名「仙女」 ,舊傳范蠡載西施所曾泊處。溪流至是,曠然明遠,遙山黛色,隱隱波上。墩據溪南,高十餘丈,風帆雨笠,漁歌牧笛之所出沒也。上有松柏蒼翠,下有伍相祠,後廢為張氏別業,又後遂為葬地。稍西有罵蠡港,謂吳人罵蠡處。

運河 自武進五牧入無錫境,迤𨓦東南行四十五里抵縣城。又四十五里至望亭,出長洲界,「勝七百石。」 舟自五牧以下東南行,分流而南為志公港。又東南行,分而南為花渡港。又東南行過洛社、石塘灣,潘葑一支,分而北出高橋為五瀉河。又東南行,分而南為小雙河。又東南行,分而南為雙河。又東至黃埠墩,是為「北門塘。」 又東行分而北出三里橋,為「西五丫浜。」 又東至缸尖,別為二支,其北支東北行至城北,分流而東,為北城河。又東行由黃泥橋過王天蕩,遶城河之外,過亭子橋出羊腰灣,而合於南門塘。其南支至城,又分而為二,其一東行合北城河,環城之外,經東弔橋而合於南門塘。其一南行為西城河,循城南下,經西弔橋至太保墩,分流西行為梁溪。又循城南行,過南弔橋而合於南門塘。又南行而羊腰灣之水來合,糧艘以城西水急,多走亭子橋。羊腰灣道故自缸尖分泒,至是合羊腰灣而南塘始復為運道。又南行,西分為談渡河。又南行,西分為菰瀆。又南行,西分為河港,東分為伯瀆。又南行,西分為曹王涇,又南行西分為謝家河,又南行東分為大十字河,又南行西分為麪杖港,又南行東分為聖瀆;又南行西分為徐淘涇,又南行西分為沙墩港;又南行至望亭,入蘇州府長洲縣界。《大業雜記》云:「隋大業六年十二月,敕開江南河,自京口至餘杭郡八百餘里,廣十餘丈,將通龍舟,并置驛」 館,草頓並足,欲東巡會稽。逮自唐武德後。累濬為東南之水驛云。

《志》:公港 ,運河第一支,分流南行入北陽湖。北陽湖之西南行者,達於南陽湖,西接武進而南合二邗溝。其北陽湖之東南出而南去者,為北星橋河,即直湖港,花渡港自東來合之。又南行過楊橋、匡橋、南星橋而北,邗溝東來貫之。又南行歷東塘、負耒、華嚴等橋而南,邗溝東來貫之。又南行經胡埭橋,分流而西為張橋河,北《合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