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17 (1700-1725).djvu/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白魚 :葉氏《避暑錄》云:「太湖白魚,實冠天下。」 今澱湖三泖皆有之。本名白鰷,形窄腹扁,鱗細長者六、七尺頭,腹最肥。

青魚 亦作鯖,以色名。本地產甚少。湖霅間人鑿池種之,取以作鮓,即《五侯鯖》也。

鯊魚 :吹沙而游,咂沙而食。體圓似鱓,厚肉重唇,其尾不岐。

鱧魚 俗名黑魚,首有七星,夜朝北斗,有自然之禮,色黑,北方之魚也。陶弘景曰:「公蠣,蛇所化,然亦有子者,性至難死,猶有蛇性也。」

鮠魚 無鱗,亦鱘屬。頭、尾、身、鬐俱相似,惟鼻短,口亦在頷下。

白鰷魚 長數寸,形狹而扁,如柳葉,鱗細而勻,潔白可愛。性好群游取炙脯,最堪下酒。

虱蟹 其名不典,大率是蟛蜝、望潮之屬,作羹最鮮美,但擣萬足以供一箸,殊傷物命耳。米魚 大者三、四尺,少鱗有細黑文,煮法與黃魚等。

鱭魚 形狹而長,薄如削木質,細鱗白吻,上有二硬鬚,腮下有長鬣如麥芒。味甘美。

鱖魚 巨口細鱗,質碧色,肉味美,誤鯁骨,食橄欖即愈。蘇軾所謂「松江之鱸」 ,正指此。

鯽魚 :《埤雅》云:「鯽魚旅行以相即,故名鯽魚。喜偎泥,不食雜物,能補胃,冬月肉厚味佳。」

鯿魚 :產泖湖中者,大而美。《釋名》云:「魴魚,江浦間生,鮮肥異常魚。」

鯔魚 《續志》:「魚若披緇,故名。生淺水中,似鯉,身圓、頭扁、骨軟。性喜食泥,其子滿腹有黃脂,味甘美。郡人於潮泥地鑿池,仲春取盈寸者種之,秋而盈尺,池魚之最。海中亦有之。」

鱠殘魚 :《博物志》:「吳王江行,食鱠有餘,因棄之中流,化而為魚,亦曰吳餘,長數寸,大如箸。」銀魚 產泖湖者,最細而味美。若近城所產,長盈三寸者,俗呼為麪條魚。黃顙魚 俗名。䰲,亦作「剛頦」,其頦骨硬故也。首尾俱小,亦無鱗,似鯰而色黃,身有黑斑。食此魚忌食荊芥。

鮆魚 即刀鱭,色白多刺,產海中者尤佳。比目魚 ,出黃浦,形如篛,一名篛魚,亦名板靸。郭氏曰:「兩片相合乃可行,今見其如浮箬而行,殊不相比也,味最佳。」

鰻鱺魚 :或曰有雄無雌。以影漫于鱧魚,則其子皆附干《鱧鬐》而生,故謂之鰻鱺。

黃鱓魚 黃質黑章,體多涎沫。夏出冬蟄。水族中最益人。

推沙魚 一名「吹沙魚」 ,無細骨,冬月腴軟極珍,至春則尾腐以敗。一種短而紅腮者食蝦,冬曉悉浮水面,吸霜味甚鮮,名蝦虎,俗呼紫腮鱸,惟郊西橫潦涇、洙涇有之。

鯰魚 :《釋名》:鯷魚,口腹俱大,有齒、有胃、有鬚,鉅細之魚,供其口腹。

鰱魚

鱒魚 目赤,呼為「赤眼鱒。」 土人匿水草間釣之,得一頭,則其群徘徊尋覓,釣取至盡。

斑魚 似河豚而小,色淡黃,有黑斑,味甚腴。箭頭魚 ,形甚似,長二寸許,俗呼「玉著。」

螃蟹 出三泖者,大,謂之泖蟹;出上橫涇者,小,謂之金錢蟹。今惟出青浦潘蕩者,大而美,揚雄《方言》稱為「郭索。」 其螯最銳,雄多白膏,雌多黃膏。性多躁,引聲噀沫,至死乃已。

蟛蜝 似蟹而小,似彭蚏而大,鄉人取其螯,號「鶯哥嘴。」 《世說》:蔡謨過江食之,委頓吐下,方知非蟹。今鄉俗賤之。

蜆 以四保歸涇,產者為上。

鰣魚 形秀而扁,微似魴而長,白色,肉中多細刺如毛,出海中。鄉俗以夏至後半月為三時,魚盛于四月,取迎時之義。銀鱗丕粲,厥味鍾焉。存而烹之,肥甘莫匹,魚中神品。

鱘鰉魚 一名「王鮪」 ,長者有丈餘,至春始出而浮陽,見日而目眩。其狀如鱣而無甲,其色青碧,其冠鬆脆可愛。

石首 ,俗呼黃魚。每夏初,賈人駕巨舟,群百人呼噪出洋,先於蘇州冰廠市冰以待,謂之冰鮮。鹽曬為鱐,曰白鯗,金山青村為盛。《吳地記》:吳王入海,阻風絕糧,禱而得此,食之美。既歸,想之制字從美從魚,曰鯗,或從養,省誤。一云,每歲四月自海洋至,其聲如雷。海濱人入竹筒探水底,聞其聲,乃下網取之,潑以淡水,皆圉圉無力,扁身弱骨,細鱗黃色如金。首有白石二枚,堅如玉鰳 ,其出與石首同時。魚腹有硬刺,勒人,故名。可作「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