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17 (1700-1725).djvu/7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黃田閘 在澄江門外半里,節制黃田港。康熙二十一年冬,知縣沈清世准紳衿盛樹廉等呈詞,設版啟閉。

黃山閘 在趙婆港口。明萬曆中郡守譚桂建。蔡涇閘 ,在縣南十二里,節制夏港。

南、北、東關三淺水閘 ,學士張袞有記。

新涇閘 節制新涇

馬師閘 在橫河蔡港之交,今廢。

唐市閘 在橫河谷瀆港之交,今廢。

回唐堰 在市東,今廢。

利楚堰 在建寅門,今廢。

義井 又名廣濟泉。《宋志》云:在古城巷內,嘉祐六年乾明院僧宗壽所鑿。守溫州司法參軍曹確有記。

古井 在周橋西,俗號「舜歌井。」

宜興縣

君山 在縣西荊溪之南,舊名荊南山,高二百三十仞,周一十五里,雄視一邑,為群山長。山巔有池,池有三足鱉、六目龜,今不復見,惟有蜥蜴遊池中。歲旱禱雨輒應。《風土記》云:「東漢袁𤣱為陽羨長生,有神異,能逆知水旱,每言歿當為神,後無疾而終。一夕大風雨,失其棺。邑人夜聞此山有數千人聲,旦亟往視,棺在焉。」 走白縣,吏民群至,則棺已瘞藏,惟見石塚石壇旁有竹枝如馬鬣,遂神之,為立祠。或傳𤣱之亡,天降銅棺以葬,故俗稱「銅棺山。」

芙蓉山 在縣西南三十里永豐區。即君山之南麓,上有唐大毓禪師道場。

國山 ,在縣西南五十里永豐區。即芙蓉連亙而西,延袤三十六里,高一百二十五仞,本名離墨山,以仙人鍾離墨得道于此。孫吳時有大石自立,又有石裂十餘丈成室。皓侈以為瑞,遣司徒董朝等封之,改名國山,因立石頌德,其形如鼓,俗呼《囤碑》。高八尺,圍一丈,篆文周遶其上,今多漫滅不可讀。相傳皓疑山有王氣,埋金函玉璧、銀龍銅馬之屬于碣下以鎮之,俗又呼為「董山」 ,以董朝所封故也。

善權山 ,與國山相屬,其背有善權洞,前有善權寺。

橫山 一名「大蘆山」 ,在縣西南四十里山亭區,即君山之西麓。唐末有靈峰院,今名「大蘆禪寺。」 順治初為鐵關和尚道場。

紫雲山 :在大蘆北。萬山叢繞,內有「徐少師溥祖墓。」

小心山 ,一名敷金嶺,在縣西南三十五里永豐區,即君山之西峰。《寰宇記》云:「金硎承小心,以山,下有金砂泉流注,砂色炯炯如金硎,故云唐陸庸居此。」

甑山 舊云有南甑、北甑。今考之,實有東甑、西甑。一在斛嶺東南,一在大蘆山西。舊稱其形如甑,雲氣騰涌若炊,故名。梁蕭子雲《贈海法師還山》:「忽聞甑山侶,萬里自相親。泬寥晚霖霽,重疊晴雲深。」

蓬山 在西甑山之西

蒿山 在縣西南三十五里山亭區,多產茶茗。山 ,在縣西南五十里永豐區。

靜樂山 在縣東南三十里山亭區,即「君山」 之東麓,上有靜樂禪寺。

白家山 ,在縣東南二十里均山區。即「君山」 之東峰。

穿石山 一名蛟山,俗名洞山,在縣東南二十里均山區。《十道志》云:「晉時有大蛟孕子,人得其殼,可容三斗,嵌空成穴,受許陂水,穿山長流,溉民田。」 有石刻「唐人盧肇、崔光義名。」

川埠洞 《舊志》即穿石山。

下山 在縣南五里

上山 在下山西

篠嶺山 在下山東

龍潭山 在篠嶺東

滄浦山 在龍潭東。明萬曆間,建七級浮圖,名「承雲塔。」

「廣福山 」 ,在滄浦東。有寺,今毀。

壽山 一名「陽山」 ,在廣福東。

九里山 在縣東九里

南岳山 在縣西南一十五里山亭區,即君山之北麓。孫皓既封國山,遂禪此山為南岳。蓋取漢武帝「移衡,祭于灊、霍」 之義。其地即古陽羨產茶處,每歲季春,縣官往祭于此,然後採以入貢。有禪寺、洗腸池、卓錫泉。皇甫曾有《送陸鴻漸南山採茶詩》。

馬面山 在南岳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