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17 (1700-1725).djvu/7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舟山 在南岳西

唐貢山 ,即「茶山」 ,在縣東南三十五里均山區,東臨罨畫溪山產茶,唐時入貢,故名。「金沙泉」 即在其下。

均山 在縣東南三十五里均山區。

頤山 在縣東南三十五里忻溪後百餘步。唐陸希聲退隱於此,謂此山東走震澤,震為雷,魚龍之所蓄,有頤之象,故名。著《二十七詠》,記臺池泉石、林木之勝。

蜀山 在縣東南三十八里,屹然特立,旁無附麗。《頤山錄》云:頤山東連洞靈諸峰,屬于蜀山,原名獨山,蘇文忠愛其風景類蜀,乃改今名。山麓有東坡書院。

丁山 與蜀山相近。有甯相公墓,或以為甯戚。龍山 在縣南六十里,均山區。下有武陵洞。蘭山 在縣東南五十里,麓周二十五里,二山連亙,南曰大蘭,北曰小蘭。舊《府志》謂之石蘭山。山有石麓入太湖五里,隨水盈縮,以為隱現,謂之「蘭座」 ,旅舟多罹其險。明弘治間,沈亞卿暉夫人捐米二百石,鳩工運石,築高壘以為標望,行者知避,至今德之。

香山 與「蘭山」 相接,俗傳「有高人游此」 ,聞異香,故名。

子山 在蘭山西北

義山 在縣東南六十里。東臨太湖,西抵垂腳嶺,有《義鄉城》,廢基尚存,南入長興界。

大潮山 :一名「南山」 ,與香蘭山相近。上有金雞墩,內有洞,可藏二、三十人。

楚山 在大潮山西

龍池山 在縣西南七十里,山高五里。南巖曰白雲巖,壁立數百仞,一望皆石,其石皆白。取徑峰腰,僅可置足,最窄處架閣以度,名曰「憑虛。」 稍西有巖曰伏虎巖。宋禪師一元初入山,夜至此,瞑目而坐。侵晨見一白虎,黑紋伏于前,甚馴擾,遂卓錫焉。巖西則不可得徑矣。循憑虛閣還,旁有房三楹,俗稱「上庵」 ,中塑大士。西「一楹為靜室,非絕煙火、斷滋味、苦修真鍊者,不能居也。出靜室而西,繞峰而上,不數十武,登其頂,石築一基,高二尺餘,四圍幾無隙地,此溧陽史少卿際所築,欲亭其上而功不竟也。直亭基而下五尺許,有一池,圍可二丈,歲旱不竭,蜥蜴出沒其中,人或捕之下山,中途輒亡去。旱而請之以禱,未有不」 驗。循舊徑而下,有分賓亭。亭之南雖暑而涼,亭之北雖冬特溫,咫尺間涼燠頓異。下此數武,則為中菴,平坦可四十畝,左右有二池,亦多蜥蜴。右池時竭,說者以為人所鑿也。上池與左池,皆為龍池,山之所由名也。舊有庵久廢,曲折而下三里,是為下庵,即禹門禪院。明萬曆間,庵垂廢。正傳禪師與唐太常鶴徵協力新之。山之北麓有陳公洞,詳後。

茗嶺山 一名象山,在縣西南八十里,與龍池山並峙。龍池艮止,茗嶺則東西支分,為諸山之宗,故《府志》以主山稱之。《府志》稱閩嶺,以其山之似閩中也。

馬耳山 在茗嶺西十五里,兩峰尖聳如馬耳。天頂山 在馬耳西五里。

獨山  、沿溪山 二山俱在天頂山北五里。武花山 在縣西南九十里金泉區。

礪山 在武花西北二里。其形方陡如礪石。下有泉自章山出,炯炯如金,流入慈烏溪。《寰宇志》取書所謂「若金用汝作礪」 ,因以礪名其山,以金泉名其鄉云。昔張祐詩:「決水金砂靜,梯雲石壁虛。」 正謂此也。按:本邑泉色如金者三:一在小心山,一在唐貢山,一在礪山。相去甚遠。舊以「金硎承小心」 之句載入礪山,誤矣。

伏牛山 一名「金牛嶺」 ,在縣西南百里。相傳昔有金牛來伏此山潭中,故名。

章山 舊稱黃山,即方巖也。周廣六十八里,高六十八丈,近沸泉、武花二山,連亙入寧國界。蓋通計武花西北諸山皆謂之章山。《通典》云:「陽羨有君山、國山、章山。」

晨山 ,在縣西南八十里,與溧陽分界。

蔣山  錦山

白塔山 ,皆在晨山之北。

俞山 在蔣山之北,平中特起二山,流水環之,東曰小俞山,西曰大俞山,其麓有聖壽庵。煙山 在縣西南五十里,從善區諸峰環峙,南曰羅漢,北曰雞籠,西曰紫雲,東曰仙人,上有漁磯,下有臨深谷,俗舊傳吳孫堅嘗釣于此。其西北曰鯉山,下有泓潭,歲旱不竭。

藕山 在煙山西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