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17 (1700-1725).djvu/8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七百十一卷目錄

 常州府部彙考五

  常州府關梁考一

職方典第七百十一卷

常州府部彙考五

常州府關梁考一   通志縣志合載

本府。武進縣附郭。

永安橋 俗名府橋。在郡治前,跨惠民河。宋嘉定間,郡守史彌愈易甃以石。明永樂十五年,易今名。萬曆二十七年,浚河得片石,鐫曰「常州刺史鄭丹造。」 三十年重建。

狀元橋 在郡學西南,跨惠民河。宋崇寧間郡守朱彥建,以霍侍郎端友魁多士,故名。明洪武癸丑重建。景泰間立狀元坊于其側。成化十八年築堤甃石。

府學橋 在府學東南。明弘治十年,知府曾望宏建。

惠通橋 在學西,俗名「板橋。」

倉後橋 在郡倉後,今廢。

甘棠橋 舊名「金斗」 ,在惠民橋西,跨子城壕。宋紹興初,郡守俞侯興繕子城,民思其惠,故名「覓渡橋 」 ,跨子城壕。明正德八年建,萬曆間重修,舊名「舜宜橋。」

玉帶橋 在東察院東。明萬曆初,知府施觀民開玉帶河建。

惠民橋 在縣直街,跨子城河。康熙十九年圮,知縣武俊捐倡重修。

仁育橋 俗訛「狗肉橋。」 晉永嘉三年建,後廢復建。

小浮橋 「俱跨惠民河。」

永寧橋 俗名「浮橋」 ,元至元間建,明嘉靖年重修。

迎春橋 在子城迎春門外,故名。

虹霓橋 俗名「滕公橋」 ,跨北邗溝與後河合流處。唐至德初建。

五熟橋 在虹霓橋北,晉永和三年建。《祥符經》云:「市熟橋。」 今廢。

榮橋 相傳石上有羅漢形,又名「羅漢橋。」 唐開元中建,跨北邗溝。

三板橋 在榮橋北,今廢。

「斜橋 」 在北邗溝曲處。

永福寺橋 在斜橋東,今廢。

小洞橋 在永福橋東。明洪武初,因築城,遂廢。瑞登橋 俗名「顧塘橋」 ,在後河西口。

肅華橋 在瑞登橋東,俗名「葛仙橋。」 唐如意三年建,明正統十年重修。

拱聖橋 在肅華橋東,俗名「縣學橋」 ,弘治間建。顯子橋 在拱聖橋東,明正德十五年重修。薦橋 在顯子橋東,今廢。

新坊橋 在慈孝坊南。梁大同元年建,晉陵武進舊于此分界。元皇慶間重建。明弘治十一年重修,跨舊運河。

元豐橋 在新坊橋東,舊名「飛鳳」 ,一名「殷橋。」 唐如意元年建,宋元豐初重建,故名。元至元壬辰重建,明嘉靖十三年修。

水華橋 俗名「花橋」 ,在薦橋東,偽吳興善二年建。或云「南唐後主時建」 ,明永樂二年重修,跨後河。

裏虹橋 俗名「八字橋」 ,在後河、運河合流處,唐儀鳳二年建。明萬曆初,知府穆煒以八字尖射東水門,非宜,鑿其尖,因毀橋,建二木橋以通前後街。

天禧橋 俗名「驛橋」 ,跨舊運河。唐如意二年建,宋天禧間重修,故名。明天順六年重建,嘉靖十六年修。

鳳凰橋 在新街南,跨物曲溝。

臧橋 俗訛烏泥橋,跨南邗溝口。《祥符經》云:「大夫臧蒿寓此」 ,故名。

孤兒橋 舊在德安門內邗溝橋東,唐貞觀初建。《祥符經》云:「昔徐良卿之子,因繼母殂,哀殞于此,故名。」 今在德安門西。

邗溝橋 在德安門內街東。唐至德初建。今溝久淤,橋亦廢。

通吳門弔橋二 ,其一跨新城壕,其一今廢。會龍橋 在通吳門弔橋外,萬曆三十二年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