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17 (1700-1725).djvu/8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可守,則知其廢久矣。」 迨元至正十五年重修,十七年而偽吳增廣其制,甃以磚石。明洪武初,復加繕治,凡周一千六百二十丈,高二丈,門各建樓,而名無所改,久之又盡。圮至嘉靖甲寅,倭寇江南,知縣事松滋王其勤築之,七十日而城成,周一十八里,計一千七百八十三丈六尺一寸,高二丈一尺。於土城之外,又加磚石焉。上為馬街。數步一舍,舍宿守卒;數舍一臺,臺便瞭望。乃易四門之名:東曰「靖海」 、南曰「望湖」 、西曰「試泉」 、北曰「控江。」 其上重樓之名:東曰「對育」 、南曰「撫薰」 、西曰「序成」 、北曰「企辰。」 又水門三,南北跨弦河、西跨束帶河,其三偏門皆塞焉。蓋城既成之二日,而倭寇至,登埤而守之,得不破。

皇清康熙七年戊申,知縣吳興祚重修。十九年大水。

《四面圮》者,合六十九丈。知縣曾子駒修其西南隅而去任。二十三年,知縣徐永言大繕治之,并葺譙樓、水門、走馬街之屬。

江陰縣城池 ,梁置江陰郡。江陰縣始築,跨乾明、演教二寺故址,陳、隋、唐皆因其舊,後人呼為「古城」 ,以其創始也。南唐改縣為軍,曰軍城。《祥符圖經》云:「周迴一十三里。天祐十年築,建門四,曰延慶、欽明、通津、朝宗。」 宋增子城門四:東曰新津,慶元五年,知軍葉簣修。紹定二年,知軍顏耆仲重修。南曰觀風,西曰望京,北曰澄江,皆知軍史雋之修城門五:東曰「春暉」 ,西曰「天慶」 ,南曰「朝宗」 ,北曰「愛日」 ,東北曰「建寅。」 元時毀。至正十一年兵起,始詔天下復繕治城郭,於是州人黃傅攝州事,率鄉民城之。明龍鳳三年更加修築,甃磚疊石,增女牆,闢四門,仍舊名:東曰「春暉」 ,西曰「天慶」 ,南曰「朝宗」 ,北曰「愛日。」 明正德元年,知縣劉紘修「朝宗」 、天慶二門。六年修築,城還其舊。周九里零,高一丈五尺,基厚如之。女牆高二尺五寸。自東門至南門三百零七丈五尺八寸,南門至西門五百七十四丈六尺;西門至北門三百零六丈三尺。北門至東門六百九十六丈八尺。總計一千六百八十七丈零三寸,為六千七百四十九步。門皆有樓。東南「北各置水關。」 十年,知縣萬𤣱修北水關。嘉靖十二年,知縣李元陽復建城樓八座,各當空缺,瞭望相屬。二十二年,巡江御史馮璋厚培城址,疊石五層,凡六百八十五丈,甃磚為面,凡四十餘丈。二十八年,知縣毛鵬經始改建磚城。三十一年,知縣錢錞聞倭寇披猖浙中,亟甃城先完北隅之缺。義十黃鑾輸銀六千,計功得三百餘丈。倭至,民得無患。三十三年,知縣金柱乃大集功,合四城而甓之,改北門為澄江門,增子城四座,城鋪三座,敵樓窩鋪二十二座。嗣後屢有增修。

皇清康熙二年,知縣何爾彬《疏壕》。六年署縣事靖江。

知縣鄭重加浚。十三年,知縣龔之怡大浚外城河,長一千八百四十六丈。舊《志》云:闊四丈二尺,深七尺。江潮自北門循城西流轉而南,曰南轉河。自北門循城東流轉而南,曰東轉河。

宜興縣城池 ,「古荊邑城」 ,無考。至孫吳赤烏六年,城陽羨。前臨荊溪,後阻河,左右俱塹,有壕,周圍一里九十步,相傳今之縣治,即其故址也。晉太安初,立為義興郡,以後或州、或軍、或縣、或府,皆因之。舊有二門,南二里曰南興,北一里曰慶源。明初戊戌克城,總制楊國興改築。永樂十四年,益展拓之。南距周瀆,北際慶源,「東望李公隄,西界義阡,周圍九里三十步,高二丈五尺,壕闊三丈餘,深一丈五尺,東西南北凡四門,又設小東門,各建戍樓於上。成化十四年重修。弘治四年,令陳策載修。正德七年,令劉一中增修雉堞,併築東西北三水關及閘,閘有護隄。十四年,令劉秉仁復修。嘉靖三十四年,令董鯤以倭警增建」 敵臺五座。四十三年,令黃茂增建東西關樓。《靖江縣城池 》:舊有土城,在馬馱東沙,周圍七里四十步,外有池,廣五頃一十二畝二分。明成化間,知縣張汝革修築,廢圮遂成鞏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