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雨詩
蜃溪 在縣境,流入金壇。宋人避孝宗嫌名,呼為「唇溪。」
潤浦 亦曰「東浦」 ,在城東一里。隋置潤州,以此浦得名。
西浦 舊志未詳所在。按《一統志》,在城西,唐張籍有《西浦詩》。
北固浦 廣一百八十丈,以藏舟。《舊志》有海涵河、柳溪橋,今俱廢。
下鼻浦 在城西十里,北入江。晉郄鑒於浦西築兩壘。《京口記》:「有小墩二,在東西,長高二丈,形類人,鼻在口下,故名。」 東有憩賓亭。
樂亭浦 在下鼻西七里,《吳書》所謂「簿落」 也。王濬《緣江圖》為瀆浦,亭北江中有貴洲。
徒兒浦 在縣東二十里。相傳秦始皇將徒兒過此浦,因名。
茅浦 隋劉元進作亂,攻潤州,帝召吐萬緒討之。緒率眾至楊子津,元進自茅浦將渡江,緒勒兵擊走,緒因濟江,背水為柵。明旦,元進來攻,又大敗之,賊解潤州圍而去。今未詳所在。
胡豆洲 ,梁羊鶤圍侯景,景惟餘三舸下海,欲向蒙山。會景晝寢,鶤語海師:「此中何處有蒙山?汝但聽我處分。」 遂直向京口。至胡豆洲,景覺大驚,欲投水,鶤以槊刺殺之。今未詳所在。
貴洲 隋開皇十年,郭衍從晉王廣鎮揚州,遇江表倡逆,命衍為總管,領精銳萬人,先屯京口。於貴洲南與賊戰,生擒魁帥。按舊《志》,洲在樂亭北。
秦潭 在月華山下,宋改為「放生池。」
馬潭 在縣南五十五里。
護軍潭 :在丁角路旁。
第一漩 在京峴山,係一五都《三圖》水,入運河。第二漩 在凌家灣。
第三漩 在萬壽寺前。明萬曆中,知縣龐時雍清出,給價開濬,各立石。
放生池 即秦潭
《白蓮池 》在城南古竹院東谷中。
金牛池 在城南五里,近八公巖,石壁陡峭,池在其下。
荷香池 在仁和門內,今虎踞。門外池可二三頃,外縈以山花,極盛。舊有亭不存。
薛家池 在鶴林門外,今城南勝果寺西北中泠泉 在郭璞墓下。張又《新水記》:「劉伯芻水品皆第一,陸羽《茶經》第七,盤渦深險,俟冬月水涸,用長竿汲之可得。」 山僧憚於行汲,因於大雄殿西鑿井,以冒中泠。四方客至,既不能如李文饒之精辨,而中泠品價為之頓減,亦一憾事也。東泠泉 在焦山之西,心經石之上,以在中泠泉東,故名。
天津泉 在甘露寺西南。明太祖臨幸時,見山寺下汲水,題句云:「甘露生泉天降津。」 永樂中,命取御筆歸禁中。既而僧善觀見狠石邊有異,掘之得美泉,因取其語名之,建亭覆焉。
紫金泉 在城中大市。《嘉定志》:紫金山正當市心,四旁民居,舊時猶隱隱見金腳,今不復存,而其泉固在。或云為天下第二泉,久侵於民居。明萬曆戊戌,知縣龐時雍建坊立石,究非真泉也。泮泉 在舊府學西。宋元祐間,郡守林希鑿井得石,刻「泮泉」 二字,教官楊邁為創亭,榜以篆額。元貞間,教授徐碩又以「育德」 易之。明景泰中遷學,以故學基與井井入民間,而篆額猶存。萬曆中,知縣龐時雍清出立石曰「古泮泉。」
獸窟泉 :在獸窟山地藏寺山麓之左。清湛渟涵,僧纍亂石甃池,以便行汲。
林公泉 在夾山麓。明崇禎時,僧林皋鑿石得泉,可引至爨下。郡守程峋題曰「林公泉。」
便民泉 在西關大圍坊。明知縣龐時雍立石。「卓錫泉 」 在城西因勝寺。
《夕聽泉 》在五州山,宋蘇軾題。
「寄奴井 」 在城南鶴林寺內,宋武帝微時,鑿「燒丹井 。」 在焦山禮斗壇下南麓。
鰻井 在甘露寺,僧妙機鑿井,得鰻魚二,因名「千尺井 。」 在五州山翠巖室前。
龍井 在長山白龍王廟。禱雨輒應。
慶封井 在縣治南白龍岡庵下,水逆流,又曰「逆流泉。」 齊慶封奔吳,吳與之朱方聚族而居,此井在所居之地。
「城西聖井 」 在永安寺。
義井 在府治南。其水甚甘,有疾者飲即愈。陶氏義井 在丹徒鎮,更名曰「二省泉。」 明知縣龐時雍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