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18 (1700-1725).djvu/10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金壇縣

顧龍山 在縣南五里。前望白龍蕩,故名。一名為龍山,俗呼土山。山地週迴一百四十畝。丁酉年十一月,明太祖東征,嘗駐蹕焉。題樂府於寺壁云:「望西南隱隱神壇,獨跨征車,信步登山。」 命詞臣續之曰:「煙寺迂迂,雲林鬱鬱,風竹珊珊,塵不染浮生九寰,客中有僧舍三間,他日偷閒,花鳥娛情,山水相看。」 今勒碑亭中。知縣劉美書。洪武中,有傅敬者,初授金壇令。陛辭,太祖諭之曰:「金壇有橫山一座,朕曾臨幸,即此山也。」

茅山 在縣西六十五里,即道家所謂第八洞天,第一福地,金陵地肺者是也。又名岡山。《太元真人內傳》曰:「江水之東,金陵之左右間有小澤,澤東有句曲之山。」 此山洞虛內觀,中有靈府,洞庭四開,穴岫長連。古人謂為金壇之虛臺,天后之便闕,清虛之東窗,林屋之隔沓,眾洞相通,陰路所適,七途九源,四方交達,真洞仙館也。陶隱居云:「小澤即今赤山湖,從江東直對望此山。」 又云:「秦時名為句金之壇,以洞天內有金壇百丈,因名。外又有積金山,亦因積金為壇號矣。」 漢三茅君往來乘白鵠,各集山之三處,時人互有見者,是以發於歌謠,乃復因鵠集之,後分為大茅君、中茅君、小茅君三山焉。山東及南屬金壇,山西「及北屬句容。」

大茅山 ,在元符宮南,最高一峰,道家言「是司命君白鵠所集處。」《定錄君》言有元帝時銅鼎,鼎可容四五觓許,偃刻甚精好。在山獨高處,入土八尺許,上有盤石掩鼎上。元帝時命東海神埋藏於此,常現神光,謂之「丹光」,一曰「天燈。」舊有石壇石屋,祀三茅君。元延祐三年,敕建聖祐觀,祀大茅君。明萬曆中,改九霄宮,歲以三月十八日、十二月二日為司命君遊盼之會,四方之人來山禮覲。祠左有龍池,小龍數十游其中,類蜥蜴,腹微赤。每旱取水,禱雨輒應。山半有繡衣亭。中茅山 在大茅峰北,長嶺獨高一峰,即定錄君、白鵠所集處。元延祐三年,敕建德祐觀,祀二茅君、定錄君。言「司命君埋西胡玉門丹砂於此」,深二丈許,埳上四面有盤石鎮之,石上有徐鍇篆字。山頂有陶公醉石,下有泉,色赤,飲之益人。山下左右有小平處,可堪靜舍。

小茅山 在中茅峰北,即保命君白鵠所集處。元延祐三年,敕建仁祐觀,祀三茅君。上有臥龍松、左紐檜。《太元內傳》曰:「王莽地皇三年,遣章邕齎黃金白玉銅鐘,獻三仙君。漢光武七年,遣吳倫齎玉帛黃金,獻三仙君。俱瘞絕頂,聚石壓之。」積金山 ,在元符宮之陰。定錄君言「大茅後,中茅前,相連長阿中有連石,其處宜人住,可索有水處為靜舍,合丹以修上道,即隱居所住處。」東有橫壟,上有石,形甚瓌奇,多穿穴。西南有大石壁,聳而拆開,內有洞,入數丈,漸狹小,不復容人,乃颼颼有風。

《金菌山 定錄》君,言:句曲支山有名菌山,此山至佳,隱居時已不知所在,而《山志》以大茅後積金東凹獨小山當之。按《縣志》:「在積金峰東,形如博山罏有金可採。」趙孟頫詩:「結茅依菌山,焚香候芝蓋。真靈幸憫我,冠珮時來會。」

華姥山 ,在崇禧宮南。昔女仙孫寒華修道於此,夜中多見異光,或以為丹芝靈氣。

丁公山 ,在崇禧宮之陰。相傳漢初丁令威仙舉其上。按丹陽丁橋為令威故居,得道於此,遼東之鶴,或其仙遊所至耳。

丁山 在拱辰峪東

虎爪山 在丁山西。宋置禁採樵碑其上。「雷平山 」 ,在雷平池上,許長史今所營屋宅對東面有小山,名「雷平山。」 周時有雷氏豢龍來此。今玉晨觀在其北,即許長史宅也。

鬱岡山 在小茅山東北,一名大橫山。林木蔽翳,望之鬱然,故名。《名山記》所謂岡山是矣。昔李明於此合神丹而升元洲水邊猶有遺跡。方隅山 ,《真誥》云:雷平山之東北,良常山之東南,其間有燕口三小山相隅,名方隅山,古人曾合九鼎丹於此,幽人在世時,心常樂居焉,今嘗遊此,幽人許掾自謂也。按陶隱居曰:「前云李明合丹處」 ,即此。此山與鬱岡相連。

三公山 在燕口洞東南。

青山 在鬱岡東,其西一山名「西青山。」

麻姑山 在鬱岡西

銜珠山 在雷平南,俗呼「獨女山」 ,前有白龜潭。獨公山 ,在小茅北。

「小竹山 」 在小茅峰東。

良常山 。《太元內傳》曰:「始皇三十七年。出遊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