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18 (1700-1725).djvu/10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會稽,還,遂登句曲山,北陲埋白璧一雙,李斯刻書於璧,其文曰:「始皇聖德,平章山河,巡狩之樂,莫過山海,自今以往,良為常也。」 群臣並稱壽,歎曰:「良為常矣。」 又鳴大鼓,擊大鐘,萬聲齊唱,洞駭山澤,讚樂告兆,大小咸善。乃改句曲北陲曰良常之山,又曰:良常山西南有可住處,是司命君往時別宅處也,亦可合丹。又曰:「良常東南又有可住處,其間當纍石如灶形,間或有寄生樹,如曲蓋形,此處正好,但恨淺耳。雖爾自足洞口西北有一地,小危不安,要自足立外舍也。」

秦望山 ,在丁角路,良常東北,小尖山上下俱路者是也。始皇亦駐此山,顧望丘阜,故名。龍尾山 ,在大茅峰東。按《山志》曰:「大茅第一嶺,東來宛如臥龍。以茅山頂為首,故稱尾。」

三角山 在縣西六十里華蓋峰北有玉液泉并庵。山多疊石,其色類玉,又名「疊玉峰。」

海江山 ,在縣西六十里。下有慶雲洞,洞東有丹谷泉。

「雲堆山 」 ,在皇甫谷南。

仙韭山 ,《真誥》:「姜叔茂種五辛菜,以市丹砂。」 隱居曰:「今呼為韭山,在大茅西,俗呼石龍山。」 陶隱居:《石頌蔬圃蔓遺》辛。

鱉足山 :在仙韭山西。

大靈山  、小靈山 ,並在鱉足山西。

「竹山 」 ,在疊玉峰南。

《吳山 隱居》曰:「自大茅南後,韭山、竹山、吳山、方山從此疊嶂達乎吳興天目諸山矣。」

唐王山 ,在縣西南三十里。相傳唐太宗子葬於山左,故名。俗呼「唐王土山。」 平原突出,竹木森然,上多丘壟。

大涪山 在縣南三十里長蕩湖中,高八丈,週迴二百五十步,屹然孤秀,望之若浮,故名。上有僧寺,樓閣參差,松杉環翠,時或水波不興,月光澄漾,宛若青螺點鏡,景致殊絕。周處《風土記》云:「洮湖中有大涪山」 ,即此。又有小涪山,高五丈,週迴四十步,東南屬宜興,西南屬溧陽。陶隱居《尋山志》云:「石孤聳以獨絕,岸垂天而」 似浮。

方山 在縣西四十五里。《真誥》:大茅西南有四平山,俗所謂方山也。山頂平衍,四望皆方,故名。亦名桂榜山,蓋大茅峰之案山也,去茅山二十里,邑人呂江嘗隱此。其山下有洞室兩口,見於山外,俗傳與華陽洞通名方臺,又曰幽館。青龍山 在縣南五十里,原名帢幘山,俗呼為丫髻山,在方山南十餘里,高三十八丈,周五十里,上有「青龍洞。」

飆輪峰 在大茅峰東,連峰是也。《真誥》云:昔東海青童君嘗乘獨飆飛輪之車駐此,故名。五雲峰 在小茅峰側華陽洞上,峰甚峻,相傳昔三茅君以三月十八日駕五色雲,馭八景輿,駐此逾時乃去。藩鎮上聞,詔曰:「故得卿雲煥爛,仙像分明,能均五色之光,遍覆三茅之頂。」 時許長史在都,常遙禮,每云:「遙瞻三秀,冥運一心。」 道祖峰 在積金之陰。

疊玉峰 在大茅峰東南,產石類玉。宋真宗嘗遣左璫祈嗣於此,有應,刻碑元符宮。

華蓋峰 ,在三角山疊玉東,形如華蓋,故名。「白雲峰 」 ,在中茅西。

「抱朴峰 」 ,《大茅北連峰》是也,其上有葛洪煉丹處。

長隱岡 ,一名「伏龍岡」 ,亦名「死蛇岡」 ,在郭真人池南岸。一壟長緩而隱障,故名。

「柏枝壟 」 ,在華陽洞南。

桃花崦 在小茅峰北。林壑幽邃,春時花卉紛敷。顧況詩:「崦裡桃花逢女冠,林間杏葉落仙壇。老人方授上清籙,夜聽沙虛山月寒。」

拱辰峪 ,一名「拱辰寨」 ,在中茅峰東北。宋建宮,仍敕江寧兵士二百人,以充巡邏灑掃,因立寨谷中,故名。

「皇甫峪 」 在三角山。

楂子峪 ,在三角山北。

黑虎峪 在中茅、小茅兩峰間。長阿之西,華陽洞 宮有五門,南兩便門,東西便門,北大便門,合五門也。《隱居》云:「今山南大洞即是南面之西便門,東門在柏枝壟中,良常洞即北大便門,而東西並未顯定。」《錄君》言東便門在中茅東小阿口,則西便門應在今呼作石墳處也。茅洞 在元陽觀石壇下,即南面之西便門也。東便門 在中茅山東《定錄君》。言小穴纔如狗竇,愈入愈闊,外以磐石掩塞穴口,使山靈守衛之勤,齋戒尋之,可入易於良常洞,良常洞多沙路,有曲僻,經水處不大便易,又道遠不如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