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18 (1700-1725).djvu/2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中鄭振先捨宅建

澄清觀 在縣治西南早科坊。舊在尚宜鄉。相傳晉王祥捨宅建。祥女妹皆入道,自後女冠多其族。宋太平興國三年,先徙于城東武烈廟。七年,州給教場廢地改築,廣袤十六畝。先是有銅鐘一,唐廣德中王玉仙募鑄,踰千五百斤,音響清越。紹興末,取入靈山三茅觀,禁庭視為寢興之節,歲久廢為民居。

全真庵 在新坊橋東南。明洪武二年,知縣舒裕撤晉陵縣治廢材建,祀張平叔,一名「紫陽觀。」 新興寺 在新坊橋,久廢,即其地建南勝庵。元妙觀 在縣東南四里。舊作行春門城壕。晉永嘉初,毛中尉捨宅建。梁大同中,號「寶莊嚴。」 唐景龍中改曰「龍興。」 淮南後因中築外子城,徙今地。宋開寶中,郡人俞思創三清殿,天聖五年重修。六年,上遣內璫賜真武像一,仙衛道器稱是。大中祥符元年,天書降,賜名。天慶五年,詔即觀建殿,奉安聖祖神御,長吏朝謁如式。其正殿有三,前曰「金闕寥陽」 ,次曰「昊天」 ,上有通明閣,次曰「太清。」 東西修廊皆五十餘楹,南極、北斗、三官、五嶽諸殿,與翊聖、真武殿介其間。紹定間,新建藏殿,層簷傑棟,為吳中道宮之冠。德祐乙亥兵燬,道流樊可道重建。元元貞元年,改今額。道士徐養浩建飛霞樓于觀之東北。至正壬辰,復燬于兵。明洪武丙辰,重建亢元殿,宣德中增彌羅小殿。舊有門,在西偏。天順間,都紀張碧虛移置薦福廢寺前,南向。觀中有古契書陳烈帝畫像猶存,即《宋史》所謂藏之石匣中者。又有金銅像一軀,亦宋時物也。後人復摹趙孟頫「元妙」 二字榜于門。郡縣迎春,必于其地。嘉靖間,知府金豪建迎春堂于太清殿後。萬曆二十九年,知縣晏文輝移堂于殿前。中堂曰「陽春」 ,左曰「太和」 ,右曰「協和」 ,規制視昔有加。舊有紅梅閣,在觀之山門,尋廢。後人即飛霞樓故址重建閣兩層,其上「層中祀玉皇像,東西兩旁祀斗母文昌像,其下層為祖師堂,中祀東華帝君、鍾離止陽、呂純陽、劉海蟾、王重陽,是號北五祖。東則葛仙翁、茅司命,西則張天師、許真君,其東旁則張紫陽、石杏林、薛紫陽、陳泥丸、白玉蟾,是號南五祖。」 「其旁則丘長春、劉長生、譚長真、馬丹陽、郝太古、王玉陽、孫不二,是號北七真。」 自三國、漢、晉、唐、宋、元以來仙學源流,見于是矣。基地七十一畝四分,舊免糧五十二畝三分二釐,現免科二十七畝二分六釐二絲。多為居民侵址。水旱蝗疫,連歲疊作,邑人咎之。

皇清康熙十一年,知縣張令望募復將半。二十一年,

邑人重建「三清殿」 ,在元元殿之前。二十二年,造《三清像》。

天寧萬壽禪寺 在新城通吳門外。唐五祖法融尊者建,舊名廣福。天福間,齊雲長老維亢施舍利,卜居寺北,淮南楊行密因名齊雲。南唐保大中,建浮圖七級,龕僧伽所留。國祥寺衲衣,號普照王塔。宋崇寧三年,詔天下建崇寧寺,州以此應加「萬壽」 二字。四年,賜塔名慈雲。政和元年,改崇寧為天寧寺。紹興七年,更曰「廣孝報恩。」 有司尋以「廣孝」 犯太宗諡,改「光孝。」 十二年,詔為崇奉徽廟道場。德祐乙亥兵燬,元初重建。至正壬辰復燬,僅存鐘樓、佛殿。明宣德六年,都綱淨以寺為祝釐之所,請於朝,募建天王殿、金剛殿,兩廡合五十餘楹,危簷傑構,為郡中叢林第一。嘉靖丙申,僧德山修天王殿,範銅鑄彌勒像於中。先是,洪武間,僧淨因建樓於堂後,名「塵外樓。」 其後復燬於火。萬曆癸巳,住持僧道緣,偕江陰僧《圓礦》明輩,募修門堂殿廡,頗加壯麗。寺係一郡甲首,凡聖壽禮儀,及救護日月,設孤祈晴,皆在於此。崇禎四年,本府有給帖,一應雜差泛役,永為豁免。邑士大夫緇素,置飯僧田五百二十畝,以供往來行腳資糧。

皇清康熙十二年,布政司另立「僧戶」附入《通江區冊》。

太平講寺 在季子廟西。齊高祖創造,名稱「建。」 元。唐僧法偁始大之,改太平興國禪寺,植兩石幢于山門左右。宋建炎初,燼于兵,惟存浮圖七級。明洪武初,謝應芳倡修塔造寺。二十四年,改講寺。宣德三年,浮圖災,煨燼之餘,巋然遺甃。正統四年,副都綱宗珵重建佛殿,僧廬纔數十楹。六年,僧祖權建方丈五間。正德三年,副都綱性仁重建,後復荒廢。萬曆初,僧明果、明住募增後殿廊廡五十餘楹,重修殿塔。二十一年,僧性悟再修。距寺東百武,有「安仁禪室。」

皇清順治甲午,太平鄉民王範購錢氏廢囿成之。以

棲禪靜,四面環池,芰荷掩映,亦一幽勝也。《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