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18 (1700-1725).djvu/2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嘉平庵 在卜弋橋鎮西,為有司往來行廚所。龍興禪院 ,在城之西南隅。其地俗名龍嘴,舊在惠民坊,移建于此。始于僧德山、惠祥、性通繼成之也。明萬曆初,平湖蒙宰陸光祖題曰:「龍興禪院。」 十年丈量寺基三畝六分九釐二毫三絲,給帖優免。有記。

皇清康熙六年,縣令劉蓀芳建大悲閣,而令僧雪朗

董其事落成於次年,蓀芳暨子楫俱有記。雪朗又捐貲建「心遠樓。」

慈渡庵 在普濟橋東南。明崇禎戊寅建。新安人以為旅櫬居停之所。并置義塋,以葬其死而不能歸者。庵田三十餘畝,以支住持香積之供。

皇清順治乙未增修。

圓通庵 在廣化門外一里。明嘉靖間,邑人楊經建。

廣濟庵 在陳渡橋南。相傳唐貞觀中建,明成化十七年修。天啟年間,僧悟空建禪堂九間。崇禎年間,建山門、大殿、左右廊。

皇清康熙八年,建「貝葉樓」九間,「包廂房」七間《普同塔》

三座建井亭,舊名「甘露。」

寶林寺 今名石莊花寺,在縣南三十里。周閔帝捨宅建,名「法華。」 宋改今額。元末燬,後重建福林院 俗名「高禖庵」 ,宋寶祐丙辰建,明成化癸卯修,萬曆甲午又修。

興福寺

太和觀 在後餘,梁朝始創。按《唐碑》,又為漢張真人道場,歲久廢。唐貞觀中,道流三慧辨於舊址北重建,中書劉禕之為記,名「騰仙。」 宋大中祥符三年,改賜今額。茅山元符宗師劉院康受業于此,徽廟深敬禮之。元至正辛卯重建。丁酉燬于兵。明洪武初,改葺堂宇。成化十七年,鼎建三清殿。

福慶院 宋建炎中建,明嘉靖間重修,邑人金主事九齡《記》。

天福庵 俗名《喬思庵》。

圓明教寺 在縣西南六十餘里。唐貞觀中,鎮威將軍薛恬、武陵王記室薛世緒、徐州西曹從事薛法興捨宅共建。初名「樂善。」 宋改元明禪寺。元末兵燬,明洪武五年重修,改教寺。嘉靖三十六年重修。

三和堂 在大圩蕩。宋大中祥符三年,道流葛靈山建。元末廢。明洪武八年重建。

建聖庵 「宋時建,明成化癸卯重修,萬曆甲午又修。」

問松庵 在鎮龍橋北

化成庵 :在《西岫》之陰。

淨化庵 明正德間,有明老禪師居此,頗顯靈異。師於火中坐化,庵亦滅。萬曆間,心逵師結庵于此,名「淨化庵。」

修善教寺 在縣北三十里。舊本社稷廨院,隋建。唐會昌中廢,大中間復建。元末兵燬,止存山門。明洪武元年重建。

無錫縣

崇安教寺 在縣治東三百步。晉哀帝熙寧二年建。或云王右軍故宅,牓其門曰「祝聖都道場。」 傳是右軍書。宋太平興國初,賜今額。建炎中火,後重建。紹興二十八年,僧義深造《五輪大藏》于西廡。紹定中,僧師亨創千佛閣于東廡。元至正火。明洪武十四年,僧道圓重建大殿。正統九年,僧慈拱撤舊改作。六月十九日,俗于寺中作市最盛。其曰「東院」 者,林木深蒨,庭宇邃密。景泰初,刑臣用事,于是張憲副思安、唐提舉理、俞通判雍輩皆致仕歸,共為詩社,春秋會于山中,寒暑會于東院。

北禪寺 在縣治南中市橋西巷。唐武德中與鳳光橋同建。初名鳳光,後廢。宋寶元中復置,賜名壽聖禪院,俗稱北禪寺。正殿署書「釋迦寶殿」 ,宋米芾筆,世所傳賞。殿東有輪藏,其下傳有石函,置佛牙舍利之屬以作鎮。明嘉靖中,夜常有光,寺僧疑其金也,發之,得兩方石,有字如二王法而無名,旋亦剝落遺失。

東林庵 在城東隅箬葉巷。元至正十年,僧秋潭建。明洪武初,邑人朱子華施地以廣之。成化、萬曆相繼重修。初,宋楊文靖時講學地,故名東林。邵文莊嘗作書院于泰伯瀆之上,而或以此地為是。于是知縣鄭普作文靖木主,祀之庵中。後始遷之崇正書院。及顧端文、高忠憲創復東林,為「道南之祠」 以祀焉。今在庵之南。

化城庵 在縣治東北盛巷,舊本在東門外三里,宋時所建。元至正間,僧彌福以邑人王信甫施地,移置于此。殿閣堂廡,規模整麗。明天順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