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重修。嘉靖間倭變,有以俗謠欲毀之者,事雖不行,然竟以傾廢。
善智寺 在金匱山之西,尼寺也。唐乾符初建。明正德中,督學御史張汝立毀寺置淮海祠。藥師禪院 ,在第四箭河。本都御史談愷香火院,後歸其甥秦燮。燮之孫御史鏞,置千休館于院後,讀書其中。僧月濱、雪轂、徹圓先後重修,并建大殿。
《古觀音殿 》,在大市橋,元達魯花赤禾羅思彌所作。
皇清順治九年,秦爾佳重建。俗傳以禳火災。以上在
城中
惠山禪寺 在縣西五里惠山第一峰之白石塢。梁大同三年,改建法雲禪院。唐會昌中廢,咸通中重建。宋至道中,賜額「普利院。」 紹興初,以院賜信安郡王孟忠厚,奉昭慈聖憲孟太后歲祀,改寺名曰「精忠薦福。」 元末燬。明成化間,僧戒欽者掘地得銅章一,文曰「旌忠薦福功德禪院之印。」 正統間火,巡撫周忱、知縣項伾重建。萬曆三年又火。其後邑紳鄒迪光修復而增飾之。歷歲既久。
皇清康熙十一年,僧超果葺其頹敗,不竟厥功。尋亦
復圮二十三年恭遇
車駕南巡道出無錫躬幸惠山寺酌泉于亭遂禮佛。
于殿上。百姓瞻望踴躍。幸睹
「天顏。」其明年邑人周弘詞者,力加繕治,一切煥然。乃
懸榜其上曰
聖敬式臨,嚴中允繩孫書以志奇,覯寺門舊署曰「惠
山寺,陳工部勉書。外有石幢二,左刻《楞嚴》諸咒,宋熙寧間立;右刻尊勝諸咒,唐乾符初立。白鹿山人李端行書。入為日月池。踰小橋而上,有左右二坊,左曰聽松,右曰「觀泉。」 上為天王殿,榜曰「惠泉福地」 ,亦勉書。入為金蓮池,一名纑塘,一名浣沼,中生千葉蓮,舊謂服之羽化,與華州華山所產同。其花似蓮而小,引蔓如荇,色微黃,香絕異。後有婦人浴于池,其瓣遂減為五出。池跨石梁,更上則古木陰翳。石臺二重,可數十步,攝衣而登。中為大雄殿,梁大同中作,亦名「大同。」 東西兩廊,左有門,曰「不二」 ,內為禪堂。右門曰大行,內為彌陀殿。大雄殿之後有天眼井,又其上數級,傳是宋高宗駐蹕地。有行殿,後為白雲堂,堂亦廢。今有門曰護雲關,左右真武、文昌祠。又其左為魁星閣,右為張仙閣,邑紳劉雷恒建。又其上,石臺數十級,為大悲閣,邑紳馬瑞建。可望東膠、西高,兩山對峙如屏。又其上,玉皇殿,則非寺之所有也。按舊《志》,前有曲水亭,亦名憩亭,去石幢五十步。大雄殿前有石床,長可數尺,廣厚半之,上平可供偃仰,旁刻「聽松」 二字,傳是李陽冰篆,皆蒼潤有古色。唐皮日休詩「殿前日莫高風起,松子聲聲打石床」 是也。後移聽松庵。或云天順中縣丞邵性移。
皇清康熙十年,僧超果修寺,復舁置殿前石旁。舊有
大松二,不知其時代。有雙溫樹,李文肅紳手植。有鳳檜,有長生檜,宋天聖中邑宰蘇紳植。又有趙令松,元符中邑令趙伾植。金蓮池上有芙蓉亭,又上有半山亭,有「嘉蔭、挹翠」 、「秋濤」 之軒,望湖之閣,今並廢,不知其處。由邑之寺,水陸皆五里,故風日佳時,為冶遊所聚,不勝雜㳫。及晚而雨散,空山寂然,則擯落之徒得其「晨暮矣。」
聽松庵 在惠山寺左,桃花塢下。明洪武七年,僧普真即繡嶺亭故地為庵,而植萬松其中,因以為名。有秋濤軒,王舍人紱畫《廬山景》于其壁,「秋聲小閣」 以貯竹茶爐,皆為時名蹟。庵火于成化中,邑人武昌守秦夔重建,增置松風閣,後並廢入邵文莊塋。
禪悅庵 在惠山寺右錫山之南。宋咸淳中建。明永樂、成化相繼增修。舊有三塔,以貯僧尼化骨,故俗名「三塔庵。」
白衣庵 在惠山寺左。其《大士像》,為宋時所造。僧慧照者卓錫於此,構「柏庭禪舍。」 明天啟間,邑紳鄒迪光重修,求嗣者悉趨焉。
《忍草庵 》在二泉南,章家塢之上。明萬曆中,有僧誅茅結廬其地。邑人夔州守顧與沭為築庵而廣之。
石浪庵 在錫山之半。巨石簇起,望若層波,故以為名。南眺五湖二溪,煙水駘蕩,晴雨皆好。慶雲庵 在錫山之南。順治間僧行齡建。西方庵 在縣西官瀆橋。明萬曆間邑周文簡炳謨建。
鎮溪庵 在西郭外。明正德中,秦氏施地鑄真武銅像,以鎮溪流。崇禎中,秦戶部堈,復施地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