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18 (1700-1725).djvu/6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所乘馬跑地得泉,至今不竭。

靖江縣

孤山碇 其峰,石甚潤。周楷鑴《法華經》三卷於上,後沒於土中。初有石峰透土三尺許,峭拔如劍。明嘉靖八年,村民惡其礙犁,擊去之。

劍池 在縣南三里。舊傳偽吳將朱定、徐泰演武處,畫溝為限,故名。上有橋有坊,今惟一溝。龍潭 有二,一在東十一圖,初甚深,久為潮沙停淤,已成平疇,南去里許,土中皆砂石。一在東十圖,近嚴家港,今亦漲而為田矣。

玉壘岡 ,在縣治後北門外里許。形家以「邑後不宜單弱」 ,知縣趙應旟營度,卜地於玉帶河之上,聚土成岡,橫三百餘武,縱里許。今漸坍塌,其址尚存。

《赤烏碑 》,其文漫滅不可讀,三國時立。

紫薇宮 ,「三國吳赤烏元年建。」

萬卷樓 元陳傑建,趙孟頫「虞集讀書處。」 「聖井 」 一名「長安井」 ,在長安寺舊址之北,其水清洌,與他井異。明嘉靖初,禁民不得汲,旁另穿一井,以供民用。後其泉漸竭,竟湮。今存者新井也。

陵墓附

本府。武進縣附郭。

夏水平王墓 ,在馬蹟山之分水嶺,廟後大墩,王所葬處。

吳王夫差墓 按《越絕書》,夫差塚在猶高西里橫坵。越王役干戈,人累一土以葬之,近太湖。一云在無錫境。又云烝山南面夏駕大塚者,越王不審名塚也,去縣三十里。按舊志,在新塘鄉。漢蔡中郎邕墓 在互村,大塚巍然。按本傳:邕常在吳中,積二十年,意沒後,來葬於此。後新塘鄉人得其墓碑。

三國劉刺史繇墓 在縣北濱江。按《三國志》,「繇拜揚州刺史不往,孫賁、吳景迎置曲阿,後至豫章卒,孫策載其喪還葬。」

晉瑯琊王墓 在城西五里運河南。或云璿,或云璿之父,即在城瑯琊王神也。耕耨日加,僅存尺土。

曹將軍橫墓 ,在橫山沖虛觀後。五代亂,盜發塚。宋縣令潘洞得巨磚,有「咸康八年右將軍散騎常侍」 字。

齊泰安陵 在通江鄉彭山南,齊高帝及昭皇后劉氏所葬。按《南齊書高帝紀》云:建安四年,窆武進泰安陵,即此。其山岡阜相屬數百里,上常見五色雲氣,有龍出焉。宋明帝惡之,遣相墓士高靈文占視。靈文與世祖善,還詭言不過方伯,退謂世祖曰:「貴不可言。」 帝意猶不已,遣人于墓左右校獵,以大鐵釘長五六尺釘墓四維為「厭勝」 ,太祖後改樹表,忽龍鳴,響振山谷。

《景安陵 》,齊武帝所葬。

興安陵 ,齊明帝及敬后劉氏所葬。《輿地志》云:「泰安、景安、興安三陵,在故蘭陵東北金牛山,其中丘埭,為齊、梁二代陵口。」

梁建陵 在東城里。梁武帝父文帝及獻后張氏葬。《梁書武帝紀》云:「大同十年,武帝幸蘭陵,謁建陵」 ,即此。

修陵 在南蘭陵皇業寺前,梁武帝及德后郗氏所葬。《梁書紀》云:「大同十年,帝幸蘭陵,謁建陵畢,辛丑,哭於修陵。」 後崩,亦葬此。唐貞觀十一年,詔令百步禁樵採。

莊陵 ,梁簡文帝及簡后所葬。其地有巷,名「蕭塘。」 景安陵以下俱隸丹陽境,以舊屬武進,并記之。

隋太守沈法興墓 在青墱。

陳司徒杲仁墓 ,在陳墓灣山。相傳山以葬陳司徒得名。明兵部尚書陸完學立碑表之。唐曹將軍墓 ,在青城鎮。將軍唐人,俗呼為「曹唐墳」 ,名未詳。

吳丹墓 ,不詳其處。《白樂天集》中載吳丹葬常州,贈詩曰:「巧者力苦勞,智者心苦憂。愛君無智巧,終歲閒悠悠。嘗登御史府,亦佐東諸侯。手摻糾繆簡,心運決勝籌。官途似風水,君心如虛舟。汎然而不有,進退得自由。今來脫豸冠,時往侍龍樓。官閒稱心靜,居處隨跡幽。冬負南簷日,支體甚溫柔。夏臥北窗風,枕席如涼」 秋。南山入舍下,酒甕在床頭。人間有閒地,何必隱林丘。顧我愚且昧,勞生殊未休。一入金門直,星霜三四周。主恩信難報,近地徒久留。終當乞閒官,退與夫子遊。

南唐柴將軍克宏墓 在柴墅。

宋常州太守李餘慶墓 在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