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0 (1700-1725).djvu/12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日積,漕渠日壅。往制,邑有淺鋪九處,額設淺長淺夫防護堤堰,不時撈淺,毋使沙積河高子嬰溝 ,在縣南六十里。往時興化令王汝言條議,「寶應迤南舊有子嬰溝,係洩寶應大湖關要之區,而朦朧喻口又係洩子嬰溝及眾流會歸之所」 云云。後溝已開濬,而水竟不減者,一則運河西堤隔斷湖水,溝閘止能洩漕河「一線湖水則仍漲過高郵乃出口;一則沿海各場閘港閉塞,溝之下流,潼河入廣洋,射陽、達喻口諸處盡皆淤墊,水何由得宣洩?今此溝已建滾水大壩,更疏下流以及海口,水行自湍急矣。水洩之後,則更用前議所云,仍於去水要害之地,設立閘壩一二座,庶水有節制,不至於奔流下海,又為旱年」 之利。此在目前。非急務於後。不無小補也。

海陵溪 按海陵一溪,歷三州縣,南自泰州中過興化,北至寶應,皆同一溪。

通湖閘 寶應諸閘凡十餘座,皆以分瀉水勢,並引水灌田。後知縣陳煃又新置瓦窯通湖閘一、九淺通湖閘一。蓋因弘濟河上接淮流,閘口水溜難以牽挽,故建二閘洩水入湖,水勢賴以平緩。湖水大則閉之,漕水少則啟之濟運,兼潤田畝焉。

射陽湖 在縣東六十里。《漢書》所云「奪廣陵王之射陂」 是也。湖縈迴可三百里,南北淺狹。自固、晉至喻口白沙入海,東北分屬山、鹽。往時湖深廣,尚可瀦水。自隆慶間河沙入墊,下海路阻。萬曆八年,曾發帑金八千濬之。以任者非人,用罔成效,迄今遂以射陽為不可復。然赴壑要衝,阻塞而迂迴以行,故水流行緩。若穿直道,而水流迅急,沙從水漸洗而去,或強於北開神台,未可知也。按《寰宇記》「闊三十丈,長三百里」 ,則此湖甚狹而長矣。舊志以為縈迴,當知非徑直也。惟狹且曲,故沙入易淤。若能果決復之,舊跡自可尋耳。

白水塘 舊名「水陂」 ,在縣西八十五里,闊三十里。魏將軍鄧艾所築,屯田積穀以制吳者,與盱眙蘆蒲山、破釜塘相通,溉田一萬二千頃,後廢。按:《寶應》雖不係山塘之利,然與高江諸塘並修治之,亦可使水有所瀦,而湖不常溢也。

羨塘 在縣西南,與白水塘合。

陰騭河 明萬曆十九年,知縣耿隨龍開,在湖之西。先是邑西南由衡陽至雲山,相去百餘里,經汜光湖之險,無支河可避風濤。又西北自高家壩至閘頭橋,相去十餘里。田皆高阜,莫供灌溉。自隨龍引湖水入河,而舟行者不泛,長湖溝洫之益,尤廣被田畝焉。

泰州

東西運河 西二十五里至斗門,接江都界,東抵通州及各鹽場,直入於海。萬曆二十二年以前,鹽官三年一大開,一歲一撈淺,故飛輓裕如。按此河以南,所謂上鄉高田也,嘗苦旱;此河以北所謂下鄉水田也,嘗苦澇。

北下河 、下河計水道有三:一自新城殿折而東北者為通場運鹽河,經淤溪秦潼西溪以抵場下,東漸於海。一自新城殿折而西北者,為泰州興化,往來官河,經魚行北去十八里為港口鎮,過此則為港口白矣。此澤平時深不可測,旱亦不竭。距白之東北為董家潭、靳家潭,過此為寧鄉巡司,又迤北十數里抵興化,達高郵長隄。過此則凌亭閣與興化分界。一自新城殿折而西北者,則盡乎泰之樊汊,與江都接壤焉。海陵溪 一名「浦汀河」 ,即自魚行壩入興化、高郵、寶應者,此自泰達高、寶之通津也。

濟川河 「在州治南。自運河壩三十里至廟灣,又二十里至濟川鎮」 ,通揚子江,賈舶風帆多由此入。州南上鄉通潮汐,利田畝莫大於此。舊有壩五所,延袤十里。自西關口至三汊河岸,今惟中壩存焉。

淤溪河 在州東北三十里。下流入雞雀湖。溱潼河 在州東北。

西溪 在州東北一百二十里,即晏溪河。以上諸河湖溝港相通,皆達串場河。

串場河 在范公堤之西,州東北諸水及興化諸河之水皆歸焉。此河串通各場,為行鹽之要津,而出水於河垛、丁溪、小海、草堰、白駒、大團諸閘口,以達於海,故為七邑洩水之總港。舊制三年一挑,亦從鹽引起派。此河深廣則鹽船無阻,而水之下閘赴港俱順利矣。今久不挑浚,河底日高,以致泰州、興化之水逆轉而西,必先深浚此河,然後各場河港閘壩乃可漸次開濬。《范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