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溝 ,在縣西北六十里。
蒲溝 一在縣南二十里。一在縣西北七十里。唐溝 在縣東三十里。
高唐溝 ,在縣西北七十五里。
鴻溝 ,在縣西四十里。
軍屯溝 在縣西南十五里。
金湖 在縣東南五十里,四時不涸。
碩項湖 即大湖,在縣東九十里,與桑墟湖通,有小河達淮,袤四十里,廣八十里,沭陽、海州、安東連界通商賈,連高家溝,新安異民專其魚利。桑墟湖 在縣北四十里,夏瀦水,冬陸地。山家蕩 在縣西十五里。
銅盆蕩 在縣南三十里。
呂家井 在縣東里許,味甘美,大旱不涸。《海州》
錦屏山 去城二里,二峰如削,似龍之二角。舊名「朐山」 ,俗呼「馬耳山」 ,非也。明知州翁承選改名青龍山。上有五龍潭,下有青龍澗,支流於白碧山之左。至龍口,其聲鼞鞳遠聞,萬姓汲之,賴以資生。此山列於州前,花草秀發,似錦屏然。今州守孫明忠因改為錦屏山。
石棚山 即青龍山東北嶺有巨石覆巖,天然成室,可容十數人,八景中所謂「石室春風」 者是也。棚嶺甚峻,了無花木。宋石曼卿判海州,政事之暇,讀書於此,乃以泥裹桃核為彈擲其上,數年間花發滿山,爛如錦繡,因名萬花巖。旁有棲鳳崖、疊翠崖,遊人不絕如縷,誠一郡奇觀也。孔望山 ,在州東五里。《輿地要覽》:孔子「問官於郯子,嘗登此山,以望東海,故名。石上有車轍之跡,併諸賢像。」 昔有亭立孔子神主,後廢。今前任孫知州明忠復建亭,上有墨池,下有龍洞。白碧山 ,在州西南一里,舊名白虎山,今改名「白碧。」
盧石山 在州東南六十里。山多黑石。《漢書》:「韓信為楚王,鎮於三盧」 ,即此。宋張耒有詩。
北望山 ,在城西一百六十里,上有二石臼,俗傳秦始皇東巡時洗頭盆。
大星山 、小星山 :在州東南七十里,二山相對,舊傳有星墮此。
東陬山 、西陬山 在州東南百里。東陬居海中,西陬居海隅,二山對峙。
大伊山 、小伊山 :俱在城南百里。二山南北相向,距二十里許。
安峰山 :在州西南九十里。
伊盧山 在州東南八十里。上有龍祠、石鐸,水旱禱最應。
羽山 ,在州百餘里。即殛鯀處,尚有殛鯀盤在。白玉山 ,在州西一百里羽山之南,其石潔白如玉。
房山 在州西南六十里,有巨石如房。
虎山 形如虎。在州西南五十里。
龍山 在虎山東南一里。
牛山 在州西南七十里,產水晶石,泗州明陵於此發脈。
弁霧山 :在虎山東北。常有雲霧在上,望之如冠弁。
華蓋山 :在弁霧山東。形如華蓋,故名。
馬嶺山 ,在州西一百五十里,與郯城分水嶺為界,接沂州境。
銀山 在石湫鎮九洪橋北。其山近海,多白石,日出照耀如銀。
罘山 在州東五十里。舊《志》云:「秦始皇浮海而還,見巨魚射殺於此。」
蠣山 在海中,去州治東南一百里,潮上沒其半,山多蠣,故名。
社林山 :在東海城東六里。有崔生祠。又云:「舊有土谷神祠在上,故名。」
浦山 通於海浦在社林山東北,去東海城一十五里。
蒼梧山 在東海城北,海中有九嶺山,如九嶷之勢,一名鬱州,一名郁州。俗傳山從蒼梧飛來,上有南方樹木。
雲臺山 在東海中,周圍百餘里,清幽秀麗,雲氣鬱蔥,一名青峰。頂即《三官經》云「雲臺山放大毫光」 是也。山北有望日峰,昧爽時登峰遠眺,見日昇海中,嵯峨鏡瑩,難為摹擬,真天下奇觀也。萬曆初年,有三官大帝顯靈,此山赫赫昭然。山陽縣民謝純愛此山奇秀,遂披剃棲隱,募創殿宇,與太和、三茅諸山爭勝。
獅子巖山 在東海城北二十里,有濯纓泉,下有鬱林觀。昔徐生學道於此,一夕化去,葬於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