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0 (1700-1725).djvu/2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沒為宿預蚤春。鍾吾八景」 ,此其一焉。

睢寧縣

羊山 在縣北五十里,舊黃河之南岸。山勢嵬峨,上有古剎,下枕漕渠,為「睢鉅觀。」 今黃河一帶新開於山之南,而前後迴繞,尤為奇賞。

張龍山 在縣西北七十里。上有張龍神廟,下有一穴,深約三丈,闊一丈五尺。三面俱石障,上有石蓋,甚嚴飭,狀若塋壙。其後有晉介子推墓,旁有小陵,名曰「綿山。」

九頂山 在縣西五十里。脈接太嶽,勢趨濠梁。高峰有九,雲蒸即雨。上有展雄殿舊址,諸峰環抱,中可伏萬人。怪石嶙峋,古澗陡峻。

馬兒山 在縣西五十里。其形似馬,上有仙洞古泉。

劉湖山 在縣北七十里。昔劉湖將軍寓此,故名。

半戈山 ,在縣北五十七里。長亙如半戈然。李牛山 ,在縣西北七十里,形如臥牛。

青羊山 ,在縣西北七十里。

澗頭山 在縣西北七十里。下有大澗。

無帽山 :在縣西北七十里。

小黃山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

大黃山 在縣西北七十里。

白山 ,在縣西北七十里。

茅墩山 在縣北七十里。

王家山 在縣西北七十里。

鳳凰山 在縣西五十里。山形似鳳,時出慶雲。大花山  、小花山 俱在縣西五十里,二峰相連。

牙山 ,在縣西北七十里。嵯峨高聳,其形似牙。官山 ,在縣西南二十里。

白路山 在縣西五十里。昔仙姑修道於此。其往來之路,自麓至頂,石白如玉,遙望數十里。李家山 ,在縣西北六十里。

軸山 ,在縣南三十里。上有二郎廟。

鯉魚山 在縣西五十里。狀似躍鯉。

銀錠山 在縣西南三十三里。

嵐山 ,在縣西四十里。上有天妃祠。

仙掌山 ,在縣西六十里,上有仙掌痕尺餘。金山 ,在縣西南二十里。

趙爾山 在縣西南三十里。

英公山 在縣北七十里。唐英公李世勣葬此。宋家山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

大湖山  、小湖山 在縣西南三十三里,二山相聯。

金馬墩 在縣南二里。遇陰雨時,隱隱見金馬之狀,故名。

九女墩 在縣西南二十里。昔九女兜土葬親而成,故名。

白龍墩 在縣南一里,枕白龍溝。

白蓮墩 在縣南半里

白羊墩 在縣西南四里。

朱八墩 在縣東二十七里。

臥牛墩 在縣西二里。以上俱淤平。

鞍子墩 在縣東南七十里。形似馬鞍,故名。宅墩 ,在縣東半里。每歲迎春於此。

史家墩 在縣東二十里。

「姚兒墩 在縣西南四十里。」 以上俱見存。黃河 在縣西北五十里。上自鯉魚山,下至小河口,環繞泛溢,睢人世受其害。順治年間,塌民田三十餘里,衝斷遙月等堤一十八道。康熙二年,河決武官營。三年,復決朱官營,猖獗奔潰,有衝城奪漕之勢,官民受累二十餘年。知縣馮應麒、主簿宋文耀修築月堤二道,水患稍平。康熙三年,知縣石《之玫允》主簿宋文耀建議,「自陳家油房前開濬引水河,長五百四十五丈,順流東下,復歸故道。南涉之河近將淤塞,雖民困稍舒,而隄防之策尤不可不加意云。」

孟家灣口 在縣北四十里。水勢洶湧,掃塌南岸,遂成大灣。康熙元年,口決,縣東北一帶盡為汪洋。知縣馮應麒、主簿宋文耀修築隄防,水患暫平。近年以來,河水衝淤,舊堤平薄,亦睢邑隱憂也。按:睢寧沿河一帶,歲修處所,各有定號。自靈璧而東,如焦段、武朱四營,皆屬邳地,而睢寧歲為修防。自邳州東南,水玉二堡,皆屬睢地。而邳州歲為修防。分工清數,詳在《碑記》

濉水 西自靈璧東入睢寧界,歷孟山、潼郡以至子仙鎮、余家渡,蜿蜒五十餘里,直趨縣治。西經堽頭,北過廟灣,再東則《扺高作》耿車,而盡於小河口入黃河焉。「盈盈衣帶水」 ,自漢迄明,歷數千載,睢人之利賴良多。萬曆年間,淤塞殆盡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