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0 (1700-1725).djvu/2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望淮直北,未可闢門,建亭其上,後多損壞。知縣趙敬賓、孫湛、莫應奎、聶宏相繼修補。萬曆甲午,知縣何東鳳為時多倭警,易以瓴甓,命以門名。東曰「陽春」 ,西曰「鎮黃」 ,東南曰「迎薰」 ,西南曰「河清。」 東西二水門,誠一方保障也。

睢寧縣城池 ,舊土城四里,高僅丈餘。明正德間,知縣王蒼建東、南、北三門樓。嘉靖二十五年,知縣陳嘉略甃以石。隆慶三年圮於大水。時議廢議遷,議附於邳,皆不果。萬曆十三年,知縣申其學申請措置,成城四門,東曰「崇文」 ,西曰「耀武」 ,南曰「朝陽」 ,北曰「拱辰。」 建四樓:東樓額曰「保釐」 「東土」 ,西樓曰「淮西保障」 ,南樓曰「畿南重鎮」 ,北樓曰北門鎖鑰。城四角建四鋪房,城外置四橋,正南建碑亭,東南建文鳴樓一座。城高一丈八尺,闊二丈四尺,長五百六十七丈五尺。外甃磚石,內實以土,上有垛口,下有階梯,水門一,稱「完城」 焉。天啟二年,大水,城頹幾半。六年,知縣楊若桐力請繕之。是後連年河決。至崇禎二年秋,洪濤洶湧,衝沒城陴,民舍官衙,蕩然無一存者。八年秋,哀鴻甫集,流寇飆至,無城守禦,焚戮遂空。至崇禎十一年,知縣高岐鳳蒞任茲土,目擊心傷,申請上臺,設處工料,晝夜董修,匝歲之間,而城池高深,金湯永固。

皇清順治十六年,霪雨塌城三分之一。康熙三年知。

縣馮應麒改建四門城樓,修補城闕,規模愈為壯麗。康熙三年,教諭孫大經于學宮之南跨城作橋,曰「青雲橋。」 因城為亭,曰「青雲亭。」 石階九級,旁植桃柳,稱勝覽焉。康熙四年,知縣石之玫修護城堤,數年無水潦患。又以城身外甃甎石,內土薄疏,雨霪淋削,幾不及三版,乃躬親營度,培築堅完,俾人騎方軌可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