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0 (1700-1725).djvu/3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繡衣橋 在縣北一里。舊名「天寧橋。」 明洪武三年,知縣朿贄建。因近陳御史居,更今名。

東市橋 在縣東三百五十步。舊名「新橋。」 元季燬于兵,明洪武間建,更今名。

西市橋 在縣北半里。明洪武年,訓術金勝建。清平橋 在縣西半里。舊名「迎宣橋」 ,跨古大城西壕,元季毀。明洪武初,濬河通舟,更今名,後廢。水關門橋 在縣東北二里。

夏家口橋 在縣北三十五里。

白洋河橋 在縣東北九十里。

平望河橋 在縣東北八十里。

鹽場河橋 ,在縣東北一百里,長樂巡司東南。遏蠻河橋 ,在縣東北七十里。

蘭墩河橋 在縣東北四十里長樂南鄉張家莊橋。

浮橋 在縣北六十里。舊跨中漣河口,因河闊,架木浮水上,故名。今廢為堰。

桃源縣

三岔關 明時設關,有巡檢司,查納桅封。明末改移白洋河,今總河部院又題設巡檢司于此。洋河關 ,今有小關,往來船隻,報納桅封。新橋 在縣北十里。

通濟橋 在縣北六十里。

崇亭橋 在縣東北六十里,與清河縣界,石崇所建。明天啟二十年,知縣朱長庚建匾額于上。白龍橋 湯福新建,聯云:「赤鯉湖分三界首;白龍橋對四隅頭。」 即此。

孫家橋 毛家集有湖稍十五里,水淺無渡。孫九錫築堤一道,橋九座。本府張獎曰:「德美行高。」 石板橋 ,在城北,通宿遷大道。

張泗沖橋 在縣東北二十里。

赤鯉湖橋 在縣北七十里。

崇河鄉橋 在縣北四十里。

迎恩橋 在縣西北數十步。

五里橋 在縣南五里

蕭家橋 在縣南五里

崔鎮橋 在縣西北二十二里。

通集橋 在縣西半里

東門橋 :在城東門外。

沐陽縣

泮橋 西南諸岡埠之水,泮池受之,故土人臨池而為橋。惜東南無旋繞,又堪輿家所必究也。文峰橋 在南門外,直跨前河,舊有石甃,名「紫陽橋。」 明永樂四年建,後圮,每河漲潰,民人多病涉。崇禎四年,知縣吳侶置木梁,改題「迎薰橋。」

皇清順治十年,知縣王國泰見橋當公署直衝,東遷。

數十武改題今名

迎恩橋 在縣東里許,接詔之所,故名。明洪武八年,知縣馬希顏建。

來春橋 在縣東十五里。舊為迎春之所。桑墟橋 ,在縣北四十里。明洪武三年,知縣馮益建。

朝宗橋 在縣東八十里。以大湖在東,為眾水所歸,故名。明洪武三年,知縣馮益重修。

窯溝橋 在縣北二里。明宣德年間造。

蛤蜊溝橋 在縣西四十里陰平鎮西里許。《海州》

磨巷護鹽關 舊設

虎西橋 在城西門外

水門橋 在西城坊,跨市河。明洪武二十四年,千戶魏玉改為「水關。」

清寧橋 在敦化坊

西市橋 在阜民坊

東市橋 在敦化巷,跨市河。

沙壩橋 在城西二里。明洪武間建,跨薔薇河。洪門橋 在城北里許。海潮上逆,河水下注之處,而往來人眾,有爭渡及走涉致溺者。明萬曆初,耆民雷大明傾貲產,又募得千金,當河起石壁五座,橫巨木為梁,鋪以厚木板,數月橋成,遂為南北通衢。明壽九十餘,臨終跨鶴而去。後又有內監高公、山東耆民王氏,相繼修葺。

九洪橋 在石湫鎮,宋建,石刻俱存。

獨樹浦橋 在城北八里。

下坊橋 在城南五十里。明永樂十三年建。嘉靖三十五年,商人劉梓重修。

板浦鎮橋 在城東南四十里,明洪武九年建。張家店橋 在城南一百三十里,明洪武間建。小伊河橋 在城東南六十里,明永樂元年建。青伊鎮橋 在城西南九十里,明洪武間建。莞瀆鎮板橋 在城東南一百六十里。

贛榆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