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0 (1700-1725).djvu/3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七百四十五卷目錄

 淮安府部彙考五

  淮安府公署考

職方典第七百四十五卷

淮安府部彙考五

淮安府公署考     府縣志合載

本府。山陽縣附郭。

淮安府治 ,舊治古在中街譙樓之北,橫街之上,即今之督撫軍門衙門是也。元為總管府。明初,指揮華雲龍來鎮守淮上時,將此改為淮安衛。洪武元年,知府范中因元之舊屯田打捕總管府,改設府治。洪武三年庚戌,知府姚斌以隘廢五通廟及舊沂郯萬戶宅,改建今治,歲久傾圮。成化三年丁亥,知府楊昶撤而新之。正德五年庚午,正堂及經歷司燬,照磨所尋圮。自是布蓆以居,雖慶典讀法,苟就於此。凡五閱歲,知府薛𨭉重建正堂及經歷、照磨二廳。臺廉甬道,易磚以石。門屋榜廊,撤舊換新,半載而成,民不怨勞。正堂五間,扁曰「鎮淮堂。」

皇清康熙十六年、奉

旨取楠木拆。十八年、知府徐欐重建「戒石亭」一座、《儀》

門三間,榜房六間,左右列三十間。大門三間。坊左曰「長淮重鎮」 ,右曰「表海名邦。」 歲久傾倒,郡守高成美易材修理,頓還舊觀。

清軍同知署 在正堂東。

管山清河同知署 在正堂西。

東河船政同知署 在大堂正西。

通判署 在管河同知署東。

經歷司 三間,在堂東。

照磨所 三間,在堂西。

理刑廳 三間,在儀門外西,今廢。

總督漕撫部院 在譙樓上街。明萬曆七年,都御史凌雲翼移治于淮安衛,即今都院,原稱「前察院」 ,元廉訪司也。大堂五間,中廳五間,大樓五間,後廳五間,耳房東西各三間。又廚房七間,案房東西共六間,書吏房二十餘間,皁隸房東西五間,工字廳三間,中廳東西花園耳房四間,花亭三間,亭東耳房四間。大堂西院一宅計十五間,東西耳房、廂房、穿廊共三十二間,水土神祠三間,寅賓館三間,儀門三間,腳門二間,大門五間,鼓亭二間,牌坊三座,中曰「重臣經理」 ,東西曰「總供。」 上國專制、中原司道、府縣廳共九間,中軍、旗鼓衛官廳共二十間,兵勇各房三十餘間,清美堂共十五間,舊稱「前察院。」 洪武三年知府姚斌建。隆慶五年知府陳文燭重修。今為軍門待客之所。其城隍廟東舊察院改為「淮安衛」 ,即今之衛也。規模宏敞,猶存舊觀。

中察院 在大街西

督理板閘戶部分司公署 在府治西北十一里板閘。明宣德間鈔法不行,廷議歲差御史一員徵收商民船料,後易以戶部主事。正堂三間,廂房東西六間,穿堂三間,後堂五間,書房五間,儀門三間,大門三間,賓館三間,牌樓一座。船政廠 在清江浦,凡四總共計每年該造糧船五百四十八隻五分。

淮徐道公署 。淮安府城、徐州共設二處,原管揚徐府衛州縣。自嘉靖三十三年添設海防,遂將揚州事務分屬之,以徐州事務分屬潁州道,而本道不相遙制,然水陸兵馬仍專屬於海防道。萬曆二十四年題准淮安沿海各州縣,兵馬城池專責本道。天啟二年,白蓮猖獗,題准分邳、宿、睢三處并徐州所屬共八州縣屬本道,而以海、山、清、桃、安、鹽、沭、贛八州縣,添設淮海道管理。其在淮公署,舊在軍門,後已改為遊擊府。今本道在軍門之西,今俱歸入總漕衙門之內。淮海道公署 在府治之東。天啟二年,白蓮妖亂,淮、徐戒嚴。時淮安知府宋統殷以邊材轉易州副使,士紳合詞保留,五院題允添設兵備道,分理安、山、清、桃、海、贛、沭、鹽八州縣營衛事務,兵馬錢糧公署係舊總府宅,今改為淮揚道。現今公署。大堂三間,穿堂三間,後廳七間,寢廳七間,寶敕堂五間,廳堂廂房各六間,七星樓七間。舊創此樓,上應水星,以厭淮城火災。後圮。

皇清康熙乙丑歲,淮揚道高成美捐俸重建,屹然壯

觀有《記》:神祠一間,賓館三間,書吏房十三間,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