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2 (1700-1725).djvu/3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黃泥港 在縣西南三十里,界太湖,受熙湖諸水,合灊水至石牌逢皖口入於江。

谷水 在山谷之上,其水紆曲。

仰天湖 ,在晴雪山下,其水沃。

南湖 在縣治南,一曰「靈湖」 ,又曰「南園。」 其水三面倚城,產藕。

雪湖 :在縣治東,產藕甚隹。

「盆池 」 ,在皖山巔。

《天池 》。「其池有二,清瑩澄澈。」

七星池 ,環列七池,其形如斗。

太湖縣

龍山 在縣北三里。下有龍潭。其山磅礡多石,四境皆可屬望。其麓有石道通西北,其西崖有宮,祀老氏。宮。前有湖山一覽亭、笑山亭。崖巔有觀風亭、覽秀亭、風浴亭。崖半有尋雲亭。又有香爐臺,有釣魚磯,多題刻,至今有「波光照影心膽寒,嵐氣逼人毛髮立」 之句。其下世傳有洞,與四面山通。

黃竺山 ,在縣西北十五里。岡陵瑩秀,林木蔥蒨,其隈有龍門寺。

靜居山 ,在縣西北二十里。清幽可居,有舍利寺。

司空山 ,在縣西北百六十里。其山高聳出雲表,其上平坦可數畝,相傳淳于司空曾居其地。有洗馬池,冬夏不涸。有太白書堂,有巨石,昔為僧慧可傳衣處。山半有清泓,其源有二石,曰馬牛,曰雞心。有雷洞,其洞邃。有小鴉嶺,其嶺峻高七里,週四十里。上有張安撫寨,寨有門五:曰太平,曰懽,曰硃砂,曰前部,曰後部。又有余谷、章寨,今白沙、後部二司巡司在焉。

雷公崖 ,在縣西北六十五里。其崖削壁萬仞,其上曾有獸如猿,色赤而小,喙尖翼短,狀類雷神,因名。

石船山 在縣西北六十里,上有石如船。河。西山 ,在縣西十里,俯瞰馬路河。

夾羅山 在縣西二十里。兩山東西相峙,夾羅溪,其土沃。

松山 ,在縣西二十有五里。

九重山 在縣西三十里。其山重疊迤邐。銅尖山 ,在縣西八十里。其山銳,其土堅,故以「銅尖」 名。

撒灰山 ,在縣西南百有八里。其山平曠,其土白色,望之如灰。

新寨山 在縣西十里。其山壁立險阻。元末,邑人畢氏築寨其上。今廢。

龍門山 在縣西十有五里。兩山相對峙,故名「龍門。」 其巔有泉瀉於下,瀦為三坎,清涼可愛。香茗山 在縣南四十里,中一峰特出若蓮花,俗名蓮花尖。其左曰小茗山。元末羅元帥置寨其上,號「夾英寨。」 寨旁舊有梅福煉丹處。漢武帝南巡時,嘗駐蹕其間,有祠。其右曰大茗山,尤為高峻,上有硃砂,每雷雨晦暝則見,以險不能取。山半有洞,可容數十人。有泉,甘而洌。

冷泉山 在縣南二十三里。其山幽深,林木叢茂。

嵯峨山 在縣南四十里。其山嶙峋,多石錯出,若芙蓉狀。土人云,「其上有果老道場」 ,石跡尚在。桐山 ,在縣南六十里。

鳳棲山 ,在縣東南五十里。嘗有異鳥棲其間,人疑為鳳,乃名。

頭陀山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以形似名。燈明山 在縣東南十五里。昔有僧法寶禱雨不應,自焚於此。後有燈光見其處,里人立碑祀之。今廢。

四面山 在縣東北十里。其山方而銳,四面如一。自麓之巔有石磴,有澗。巔有古剎,有浮圖。巖谷靚深,竹樹叢茂,士之藏修者多寓焉。世傳唐宣宗嘗遊於此。乙亥寇亂,居民甃石置寨其上。形家言:「此為邑貴人峰,不宜重壓。」 知縣章時化從眾議平之。

白雲山 在縣東北三十里。山外有石逕,越數里始達其麓。麓有海會寺,峰巒環合,時多白雲,掩映如練。有泉瀑於兩崖之間,下注成澗。有橋有石,景殊幽勝。

三峰山 在縣東北九十里。三峰並峙,峭拔蔚秀。

古房山 ,在縣北一百八十里。有石如壁,多詩刻,剝落不可讀。

發洪尖 在縣北一百八十里。其巔洪水時發,下注成溪。

望天山 在縣西北七十里。又名隘山,其山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