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2 (1700-1725).djvu/3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石道人》高五十丈餘,週十里,其亙十里。

橫山 ,在縣北二十有五里。迤邐延亙,週十里,秀河之源。

風虎山 ,在縣北三十里。狀類伏虎。

團林山 在縣北二十里,樹木四圍,野獸多萃。石門山 在縣北四十五里,兩山夾峙如門。祈雨山 在縣北五十里,有龍王祠,旱禱多應。白崖山 在縣北五十里,甚險峻,上有龍湫,接太湖、英、霍界。

張公山 ,在縣北六十里。相傳仙人張果老遊此,上有驢足跡。

鳳凰山 在縣北三十里。昔有鳳凰鳴其上。靈隱山 ,在縣西北十五里。峰巒聳秀,相傳禪師馬祖卓錫於此。

雞公山 在縣西北二十里,形如鬥雞,河邊聳立。

銅鈴山 ,在縣東三十里。

西源山 ,在縣西北五十里。上有九井,有龍祠,禱雨多應。

摩旗山 ,在縣北六十里。峰如旗捲,有石丈餘,懸駕山泉,曰「弔橋。」 石橋側古樹長百餘尺,大數圍,不辨何樹。崖產苦茶,可療熱疾。

陳漢山 在縣西北八十里,接蘄、黃界。昔陳漢立寨於此,因名。縣河發源於此。

火爐山 ,在縣南四十里。上有冶。

得勝山 在縣西四十里。元余忠宣拒陳友諒,得戰勝於此,因名。

窯房嶺 在縣西二里。舊多陶冶。

佛座嶺 在縣西七里。上有石如椅。昔五祖遊此,憩息其上。

車鼓嶺 在縣西十五里,接黃梅界。

龍溪嶺 在縣西二十里。山足有溪,人多見其蜿蜒出沒。

金雞嶺 在縣西三十五里。昔有金雞出見。「小隘」 嶺 在縣西八十里。阻山臨河,峭狹險峻,接荊、舒界,為防守要地。明初攻湖廣,遣元帥石良通道蘄春,由此嶺最宜加意防守。

雷公嶺 在縣東二里,往洿池倉鎮要路。上有「雷石」 ,樵者間得之。

洞坑山 在縣北五十里,山高而銳,中有靈湫。福昌山 ,在縣東北郭外。

牯牛山 ,在縣北四十里。蹲伏如牛。

孚玉山 在縣東近城峰有虯幹數株,相傳唐水光祖師手植。下為精舍,左嵎奇石蹲踞,狀如嘯獅,望之白光如玉。明邑紳石思琳《記》云:「出東郭門,自下視山,若列翠屏,古松流水之間,紅寺花池,麗畸掩映。旁有修竹林,可供清嘯。山僧剖竹為筧,步步引泉,滴瀝行竹,上入于廚。引泉飲之,甘洌異常。水更陟數武,婆娑古」 松,如披《邢和璞圖》,坐《三生石》也。自山視下,則萬井樓臺,綴染芳樹中,疑展繡畫。西郊南陌,村落蔥濛;柳涇虹橋,行人歷歷,目不暇接,何減山陰。來遊者,春以人日,夏以浴佛,而高秋紅葉,尤過客所停車焉。至于夕陽綵翠,遠映河煙;夜月清暉,遙聯燈火。登高作賦者,往往留之不能去。宜乎閭丘卜鄰,水光,卓錫也。

秀河 在縣東半里。河接黎協橋,西流導至通明閣入學宮前。此水發源橫山、黃栗沖二處,委折二十餘里,至黎協橋,穿東坂,徑出南臺山腳,與縣西大河合流而去,原不遶學。明正統間,邑令謝驥深諳地宜,加意學校,始開引注學,逆水上堂,官民俱利。弘治己未,邑令施溥復濬,闊二丈,深六尺,長七百餘丈,四時不涸。岸柳迴秀,中利行舟,旁可灌畝。但河沙易淤,間藉人工,每一開浚,則登賢接踵,且兆聯蜚。今涸塞既久,棘闈屢躓,按故道仍有細流,所梗不過數節,為功甚易。誠于銅鑼墩復築舊壩,截水從學東水關入,繞方家橋合通濟之水,從學西水關出,達放生橋始趨大河,則縣基學宮並受其福,而「冨教可成」 矣。

大豆溪 :在縣東三十里。

小豆溪 在縣東三十五里。二水同會於伯勞河,有橋可渡,運道通衢。

大伯勞河 ,在縣東六十里。

小伯勞河 ,在縣東七十里。二水合張冨,達於楊灣,入於江。

洿池 在縣南六十里,其段三十有六,其水引南湖趨泊湖,達雷港入於江。按《縣志》,縣湖龍河之水皆由此合,南出鱘魚嘴,東出北口望江吉水溝。

張冨池 ,在縣東八十五里。其池連楊灣口,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