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2 (1700-1725).djvu/3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七百七十五卷目錄

 安慶府部彙考三

  安慶府城池考

  安慶府關梁考

  安慶府封建考

職方典第七百七十五卷

安慶府部彙考三

安慶府城池考        府志

本府。懷寧縣附郭。

安慶府城池 ,自宋慶元元年陞舒州為安慶府。嘉定十年夏四月,金人犯光州,寧宗以黃幹知安慶。幹至,則金人巴破光州,乃請諸朝建城於盛唐灣宜城渡之陰。其城北負大龍,東阻湖,西限河,南瞰大江,周九里一十三步。設門五:東曰「樅陽」 ,東南曰「康濟」 ,南曰「盛唐」 ,今改「鎮海。」 西曰「正觀」 ,亦曰「八卦」 ,北曰「集賢」 ,遂建府治。元至正丙申,守帥余闕重修,增高至二丈有六,濬重壕三,引江水環遶。今古壕塹跡見存。明洪武庚午,指揮戈預重修,濬池深至一丈。嘉靖辛丑,知府吳麟於城內周圍加甃以甓。天啟癸亥,知府陳鑣、通判歐陽騰霄大加修葺。騰霄董治勤瘁,皖人祠焉。崇禎乙亥,知府皮應舉補其傾圮,知縣黃配元續砌周城馬道北關一帶,增高雉堞,建敵臺四,一正觀門右,一樅陽門左,二集賢門右,濬舊壕,為功最鉅。乙酉,左兵破皖五,城樓盡燬。是年夏季,

皇清知府桑開第重建「五樓。」順治庚寅夏,霪雨連月。

城圮實多,操撫,部院李日芃、知府王廷賓、知縣賈壯修補如舊。順治庚子,操撫宜永貴登陴,周視甃女牆,將舊城三千餘垛合四為一,約七百五十四垛。周城設立窩鋪,計間數二百四十有奇,以備守禦。

外縣

桐城縣城池 ,舊有城,即隋同安郡故址,設門四:東賓陽門,南陽和,西貞兌,北「龍眠」 ,咸有樓。宋末,徙治樅陽,又徙池之李陽河。元始還舊治,城久傾圮。明萬曆丙子,知縣陳于階建磚城,周六里,門六:東曰「東作」 ,東偏曰「向陽」 ,南曰南薰,西曰西成,西偏曰宜民,北曰「北拱」 ,咸有樓。崇禎乙亥,知縣楊爾銘重加修葺,更設窩鋪、砲臺。

皇清康熙庚戌秋,因雨城圮,知縣胡必選同鄉紳彭

戴芳重修之潛山縣城池, 舊有城,即府治故址。《通典》云:「楚靈王所建,周七里二十有一步,高二丈,四門。」又云:「古新城,後為縣,遷於西」,久圮無城,止有迎恩、回鄉、皖公、朝天四門。明崇禎丙子戊寅,兵備道史可法、知縣柯友桂建城備寇,工未畢,庚寅洪水衝頹,遂中廢。

皇清順治己丑,操撫部院李日芃知縣鄭遹元副將。

梁大用築建土城,唯東北仍舊腳西南收縮。由高營壩至同安橋,與東北舊腳接。

太湖縣城池 ,舊有城,周七里,環城有池,深廣各丈餘。門六:「東仁和,東偏來春,南阜民,西天晶,西偏德勝,北肅政」 ,咸有樓。明嘉靖乙酉,知縣王良卿修。萬曆間,水漲,東北成河。崇禎丙子,知縣楊卓然建磚城,避東北水患收縮,止周六里。門六:「東長泰,東偏靖海,西鎮湖,西偏永寧,南匯江,北馴龍」 ,咸有樓。崇禎甲申,知縣李盛英修門六,易名者四:東宣威,西鎮武,南懷德,北「安定。」 尋屢經流寇洪水,六門傾圮。

皇清順治戊子,知縣李世洽修。康熙丙午,雨傾北城。

知縣羅綺修。壬子,雨傾西城,知縣王崇曾修葺。宿松縣城池 :舊無城,明崇禎乙亥,知縣苟天麒始築城址。外垣門六:東寅賓;東偏集賢,南薰阜,西鼇奠;西偏永濟,北拱辰。尋經寇燹,工遂廢。

皇清康熙壬子,知縣朱維高起造懸樓二十座,以備

守禦

望江縣城池 ,舊無城。明萬曆乙亥,同知蹇達署縣篆,始建四門,東清城,西嘉澤,北孝感,東北翔鳳,咸有樓,周六百二十六丈。戊子,清城、孝感二樓災,知縣羅希益重建。崇禎乙亥,知縣黃配元防寇,增高之。己卯春,霪雨,城泝泐。知縣祝維嵩補築之,未及半,流寇突來。守將戚國泰躬負石五晝夜成堅。

皇清順治己丑,知縣王世蔭「重修城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