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2 (1700-1725).djvu/4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七百七十六卷目錄

 安慶府部彙考四

  安慶府公署考

  安慶府學校考

職方典第七百七十六卷

安慶府部彙考四

安慶府公署考        府志

本府。懷寧縣附郭。

府治 。明初,知府譚啟宗、趙好德重建。舊中堂為大節堂。元季,郡守韓建拒賊完城余闕,因以「大節」 名其堂。堂東為經歷司,西為照磨所。堂之後為川堂、學道堂、燕喜堂。堂之東為讀易堂、學優祠。燕喜之後為知府宅。經歷司之南,為吏、戶、禮房及勘合科,皆西向。照磨所之南,為兵、刑工房及承發司、架閣庫,皆東向。其南少西為吏廨大堂,前有甬道,前有儀門。門東首土地祠,祠之南有理刑廳,前有軍器庫。明季城潰庫燬,今即舊址為倉。儀門之西為司獄司頭。門高建譙樓,環以方堡。樓東有「寅賓館。」 乙酉,城破,悉焚,僅存「燕喜堂」 及同知廳宅、「通判廳宅。」

皇清順治丁亥,知府桑開第因舊址建大堂,推官李

崇稷因舊址建廳。己丑,知府王廷賓建譙樓及曹吏諸房,又建寅賓館及後宅。乙未,知府李自禎建內二堂。康熙六年,知府趙世禎建川堂於譙樓前,東建旌善亭,西建申明亭,重建大坊曰「綏鎮皖江。」 康熙辛亥,知府姚琅增建前柵門,榜曰「雄峙上游。」 康熙乙丑,知府劉橒立屏設門,左曰「正本」 ,右曰「清源。」

江防廳署 在正堂東

督糧廳署 在正堂西

理刑廳署 在江防廳前,今裁。

經歷署 在正堂南

知事署 在正堂東

照磨署 在正堂西南

巡撫察院 在府治之東。舊為巡江察院。明季丁丑年設皖撫,遂為撫治。

《皇清》仍立巡撫,駐節安慶。五年戊子,移駐池州。六年

己丑奉

旨歸併操江都察院。康熙元年仍為巡撫。察院。中為

大堂前為儀門,堂左右為吏書房,又前為班房。儀門之前為大門,大門之西為中軍旗鼓公署。東為東轅門,西為西轅門。大堂之後為川堂,為後廳,為東、西廳。中為內署,有樓,周以垣,垣外環以營房。康熙二十四年,巡撫薛柱斗捐修川堂、大堂。儀門大門,捐建「東轅門外牌坊一座、鼓樓一座,西轅門外牌坊一座。」

按察使司署 ,舊為防皖副總兵官署,後遷鎮潛山。康熙五年,改按察使司,移皖,駐劄於此。中為大堂,前為儀門、大門,堂後為川堂,再進為後亭,中築月臺,環以垣,而列吏號房。大門東為關帝廟、三聖庵,西為照廳,為捕廳、照磨所。照磨衙舍在司署東南,移司駐皖,買故宦崔名世房屋為之。司獄司在司署東南樅陽門內,即舊小箭廠造司監并司獄衙。

公衙門 在城中隅。係前巡撫操江李日芃建,為「演《武場》」 者。康熙十六年,安撫部院徐改建供奉

龍亭,凡朝賀令節,咸於此習儀焉。前為門,門內為「迴」

廊進而為門三楹,列東西朝房,中為大殿,後為堂,規模甚崇鉅焉。

「將軍府 」 ,在城東北隅,仍舊衛基也。康熙十三年,因舊署改造,旁作營房二十五間。

協鎮都督府 ,舊在康濟門內,為守、遊、參、副駐劄公署。康熙十六年,詳請改建於將軍府前之右。其府坐西面東,前設屏牆、轅門。大門三楹,前廳三楹,川堂二楹,後廳五楹。

督學察院行臺 在府治東。舊無棚廠。順治庚寅,操撫李日芃檄府縣建。東西文場各六楹,甃以甓,覆以瓦。中為大堂,承以捲廳,進而為退食堂。堂後建「蘭臺新署,左右列上房號舍。」 東北隅建芳桂亭,周以垣。大門三楹,前設屏門、龍旂、墩二、鼓臺。因大堂歷年甚久,朽蛀傾圮。康熙十二年十月,知府姚琅重新建立。

操江廠 在西門外大江之濱,今改為公署。有大廳、後廳。操撫李日芃捐修,今前廳改為「講約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