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2 (1700-1725).djvu/4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南察院 在操江廠後,操撫李日芃捐修。舊北察院 ,在北門內。舊為「近思書院」 ,今改水師公署。

新北察院 在北門內。前建大坊,頭門三楹。東建鼓臺一座,進為儀門,為大堂,捲棚相承。後有二堂,有東西廳,有上房、書舍,環以牆垣。康熙六年,知縣馬剛督建。

陰陽學 在府學南,基存。

醫學 在府之東

僧綱司 在天寧寺

道紀司 在佑聖觀

萬億倉 在康濟門內。舊有會儲堂,後堂環以倉,凡六聯,二十有八楹。久圮,知府王廷賓重修。順治八年,操撫部院李日芃重建九間於會儲堂左。

府倉 :知府王廷賓建六楹於儀門外賓館後。育賢倉 舊在府庠,久廢。操撫李日芃重建十楹,貯書院學田租穀。在書院後,即府學址。今重修約為六楹,名「積穀倉。」

新建社倉

懷寧縣治 在府治之西,即元朝淮西分司故址。明洪武丙辰建。舊中為平易堂,堂後為川堂,進階為四知堂,知縣賈壯改「無倦堂」 ,再進為知縣宅。兩翼,面西為架閣庫、吏戶禮房,又南為獄,面東為承發司、鋪長、司兵刑工房。南下為吏廨,堂下甬道前為儀門,儀門外東為土神祠、寅賓館,西為大廠,設頭門三楹,門左右為榜房,東旌善亭,西申明亭,前有坊柵,左曰「平政」 ,右曰「親民」 ,前有坊,有屏。

皇清順治丙申,知縣周霖建大堂、儀門。康熙三年,知

縣馬剛續建門坊甬道,擴數丈地,規制宏敞。縣丞署 在正堂東,後毀廢,併入知縣宅內。主簿裁其署,改丞署。

主簿署 在正堂西,今裁,改為丞署。

典史署 在正堂東南

觀音港巡檢司 在縣東郭。明洪武己酉建,今裁。

長楓夾巡檢司 在鎮南。吳元年創,今廢。張葭港、楊槎洲河泊所 在城西,今燬。

山口鎮,曹顏《二》。河泊所, 今裁。「段塘《後江洑》河泊所, 今裁。」

小塘等處河泊所 ,在受泉鄉,今裁。

東河石牌河泊所 舊各所皆設「旌善」 、《申明》二亭,今俱廢。

五城兵馬司 在各城門內,有堂有砲,今廢。養賢倉 在縣儒學內西,今廢。

便民倉 在縣治東南鎮海門內。舊在樅陽門外迤東二里,明洪武癸亥建,歲貯運兌稅糧。今改建此,以便水次,故名曰「便民。」 乙酉,城潰,燬。

皇清順治六年,知縣賈壯約建兩聯共二十二倉米。

三千餘石。續建周完,亦如舊制

預備四倉 統七鄉,久廢未行。

備用倉 在樅陽門外,亦備賑者,今廢。

歲增倉 新建在康濟門內,萬億倉之右。預備倉 ,本縣以罰鍰積穀,備凶年賑濟之用。常平倉 常平者,舊係巡撫項下罰鍰積穀,以備凶年賑濟。後在縣宅門東。

新立社倉 四,一東倉,一西倉,一南倉,一北倉。康熙十二年,奉安撫部院靳檄行各屬設立備賑,餘在各鄉。

養濟院 在城東樅陽門內。有門有堂,東西各數十楹,以養鰥寡孤獨者。月有廩,季有薪,歲有布。旁有隙圃,可以蔬。康熙二十四年,知府劉橒捐俸增建。

漏澤園 在府西郭太平寺後,葬無主者。義塚 二,俱在北關外,係知府劉橒捐俸購置,募人撈江上浮屍,收暴露遺骸瘞埋。

外縣

桐城縣治 在縣之中。明初甲辰創於元故址。知縣劉定建,中為子庶堂,堂後為川堂,又後為「思補堂。」

皇清康熙二年,思補堂災,知縣鄔汝楫小構三楹。康

熙八年,知縣胡必選重建,再進為「知縣宅。」 宅內有夜告堂及書室。川堂之東有庫樓,樓前典史廳。大堂之東為茶房、承發房,大堂之西為招房,又西為儀仗亭、戒石亭在甬道中。其東則吏、戶、禮架閣房,其西則兵、刑、工鋪、長房。又西為內獄,前為儀門。門外東有土地祠,有班房,有賓館。西有外獄,有班房。儀門之前為譙樓,左有旌善亭,右有申明亭,又前為「綏仁」 、撫德坊。康熙二年,知縣鄔汝楫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