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2 (1700-1725).djvu/5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堂西計六楹。康熙二十二年,知縣伊巘建,有碑記。

便民倉 在邑西南二里。舊儲漕糧於此。明末燬於賊。

東倉 在邑東十五里

西倉 在邑西四十里

南倉 在邑西半里

北倉 在邑北六里。俱明正統間建,久廢。雷港驛倉 在驛內。明宣德間知縣馬賓建,今廢。

養濟院 在邑北青林寺左,有堂、有舍,有門。舊在邑西「治民坊」 ,明洪武間,邑令王復禮徙此。萬曆戊子災。

皇清順治八年,王世蔭重建。康熙十五年,陳柿祚重。

漏澤園 二一在南臺山,邑南半里;一在邑厲墩,邑北一里。

新增漏澤園 五:一在土岡寺,邑北三十里;一在泉塘寺,邑西五十里;一在太慈寺,邑東北十五里;一在十里寺,邑西北十里;一在南臺寺,邑西五十里。

安慶府學校考        府志

本府。懷寧縣附郭。

安慶府儒學 「在督學察院東。」 中為

先師廟、兩翼為東西兩廡、前為戟門、為櫺星門、為

泮池。廟之後為明倫堂兩翼。其東為志道齋、依仁齋,西為據德齋、游藝齋。堂之後為啟聖祠,西齋旁為教授宅,東齋旁為訓導宅,俱廢。今教授暫以文昌閣為署,訓導以明倫堂旁四齋為署。堂之前,左為土地祠,為儀門;儀門東為鄉賢名宦祠。其外為學門,為昭代文明坊。東偏為書院,為文昌閣、修學祠。西為起敬坊,前為泮宮坊。廟之西為射圃,久廢。康熙二十六年,通判謝璽捐俸鼎建,郡學壯觀。「按學舊在正觀門外,兵燬。明洪武壬子,知府趙好德以山谷書院創建。正統知府王璜重建;成化知府陳雲鶚立櫺星門,知府王璠作泮池。明末城潰,舊觀僅存十之有四。」

皇清順治辛卯,操撫李日芃重修。知府王廷賓、李士

貞。相繼增修,規模大備。

懷寧縣儒學 在正觀門迤東,即「天寧寺」 故地。中為

文廟兩翼為東、西廡,前為戟門、為泮池,周以石闌。

跨以石橋一座。巡撫薛柱斗建。後為明倫堂。堂之兩翼東為日新齋,西為時習齋;堂之後為啟聖祠,為敬一箴亭、為五箴碑亭。齋東為教諭宅,齋西為訓導宅;廟西隅為土地祠,祠前為應沙閣,久經傾圮無存。郡守劉橒捐建櫺星門外,勒石對聯曰:「泮澄揚子江心水;文起龍山頂上雲。」 環圍花牆正中照壁牆一座,高二丈許,闊四丈餘。東西戟門二。廟東隅文昌閣、明倫堂。東儀門外為學門,門外義路禮門牌坊一座,照壁牆東「德侔天地」 大牌坊一座,照壁牆西「道貫古今」 大牌坊一座。以上俱巡撫薛柱斗建,不勞民力,不減市價,士子欣感。四月告成,復建問奇亭、經義堂二層。

青陽書院 即青陽余先生祠。前為正氣樓,樓東為感恩亭,亭北為仰高亭,南為求是堂,堂東為書舍,舍北為烈夫人祠,祠後為「余忠宣墓。」 二良書院 在府治東,中為第一堂,旁為書舍,前為儀門,為大門,又前為坊。

近思書院 在府治北。中為聚奎堂,前為主敬堂,旁有書舍,又其前為門。

山谷書院 在懷寧縣學前。中為山谷祠,左為德星堂,旁為書院,前為儀門,前為大門。

龍山書院 在府治北。前為坊、為門,中為堂,左右為號舍。

培原書院 順治壬辰年,操撫部院李日芃創。芃號「培原」 ,因名。在府學東,舊奎星樓并風憲行臺地基為之。大門三楹,東向,扁曰「培原書院。」 進而南向,為中門,扁曰「聖域賢關。」 內為堂五楹,扁曰「禮讓堂。」 兩翼各七楹,為書舍。東曰「敬業」 ,西曰「樂群。」 堂後為過門。外扁曰「入室」 ,堂內扁曰「升堂。」 後為樓五楹,扁曰「經正閣。」 樓後為宗儒祠,中立木主,祀周、程、張、朱。祠前東西各九楹,為六齋:東曰「懷德」 、「潛心」 、「宿學」 ,西曰「同文」 、「太和」 、「望道」 ,從六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