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2 (1700-1725).djvu/5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得名惟「同文」 扁闕,且於「桐邑」 字面未當。安徽撫院靳易以桐瑞新置扁,祠後為譽耄堂,為培原講學處。

外縣

桐城縣儒學 在縣治南。中為

文廟。其戟門、泮池及櫺星門,規制俱同。門之東為

文昌祠,西為土地祠,殿後為明倫堂,東為崇德齋,西為廣業齋,迤南為聚奎坊,迤西為敬一亭。堂之後有存存堂、教諭宅,其東隅為鄉賢祠,環書舍及庫房。迤南為名宦祠、訓導宅,又東為啟聖祠。尊經閣旁有橫廳,前有啟聖坊,迤西為省牲堂,中為門環,東南有廛舍。學門外射圃,深百步,闊二十六步。前開洙泗溝,瀠遶明堂東南流入城外。「洗硯池」 舊在桐溪橋東。宋元祐初,知縣溫子謙、武子春相繼創立,燬於兵。明洪武初,知縣翟那海移於縣治東南「佑文坊,歷二百餘年。知縣孔希善、嚴頤、陳勉相繼修葺。」

皇清順治十二年,知縣石朗、教諭沙衍中署印訓導。

解詵,次第重修。康熙八年,儀門及櫺星門圮,知縣胡必選捐俸重建,又周設柵欄於門外。康熙二十二年,知府劉橒、知縣王凝命教諭王立極、訓導丘五典各捐俸重建「明倫堂。」 前知縣李文雄、教諭王立極、訓導丘五典重造「存存堂」 ,教諭王立極、訓導丘五典修東廡。

桐溪書院 在縣西北隅,即「靈泉」 故址。明嘉靖年間,知府胡繼宗、知縣沈教移寺於西,以其基建書院。中為近思堂,後為聚奎祠,旁為書舍,前為儀門,為大門。

桐楊書院 在縣東郭外。明萬曆年間,知縣王廷試建於學田之前。今廢。

潛山縣儒學 在縣治東。中為

文廟,其東西廡戟門、泮池、櫺星門,規制俱同《明倫》。

堂之東為居仁齋,西為由義齋,堂右為教諭宅、訓導宅。殿之東為射圃,西為省牲所。儀門左為名宦祠,右為鄉賢祠,寇焚未建。學門東為啟聖祠,後為敬一亭、尊經閣門外左右有天衢、「雲路」 二坊,今圮。東阜有文昌閣。明洪武知縣張仁刱建學宮。萬曆間知縣鄒守、王玉汝重建。崇禎乙亥至壬午年,流寇陸續焚燬,所有惟明倫堂及東齋亦將圮。

皇清順治癸巳,知縣鄭遹元、教諭潘煜如、李思伯重。

修。己亥,訓導蕭汝榮建宅三楹,祀「啟聖公。」 康熙六年,知縣周克友鼎建「明倫堂」 於舊址。

皖山書院 在潛山舒王臺上,即天寧寺故址。中為明誠堂,東西皆為書舍,前為儀門、大門。「三高書院 」 在三高亭,今廢。

「山谷書院 」 在山谷寺中,知府胡纘宗移府之西。

「三立書院 」 在皖伯祠後,即北察院故址。知縣常大忠建,延生員陳衷赤講讀其中。

太湖縣儒學 在縣治西。中為

文廟。其東西兩廡及戟門、泮池、櫺星門,規制俱同

廟後為明倫堂,為尊經閣,廟東北為奎星樓,後為訓導宅。廟西北為啟聖祠,後為教諭宅。廟東南為崇聖祠,前為土地祠,廟西為講堂,前為省牲所,為射圃亭。戟門東為名宦祠,西為鄉賢祠。啟聖祠西皆學堂。明洪武初,知縣章通鼎建。嘉靖癸丑,知府李遜、知縣羅汝芳改建。崇禎壬午,悉經寇焚。

皇清順治六年,知縣李世洽建「明倫堂。」十五年,知縣

王廷舉重建明倫堂并戟門。十八年,知縣鄒應錫建啟聖祠及兩廡。康熙十一年,知縣王崇曾、訓導業惺心建奎星樓。十六年,知縣方人龍改建兩廡及櫺星門。二十二年,知縣章時化見啟聖祠規制褊狹,改建尊經閣舊址,重建奎星樓、文明坊一。

宿松縣儒學 在縣治東南。中為

文廟。其東西兩廡及戟門、泮池、櫺星門,規制俱同

廟後為啟聖祠。戟門東為省牲所,為鄉賢祠,西為名宦祠。櫺星門東為魁閣,廟,東為奎星樓,樓前為射圃,西為明倫堂,堂之東為進德齋,西為修業齋,堂後為教諭宅、訓導宅,今俱廢。宅後為神器庫,堂前為「敬一箴亭」 、「《五箴》碑亭。」 儀門東為土地祠,祠東為謁聖門。元尹戴昌刱建學宮。明正統己巳,知縣謝驥重建,知縣孫衍、顏敏、施溥,推官王孫昌相繼修葺。

皇清順治三年知縣孟瑄,十一年知縣孫繼文。康熙

二年知縣王民皞,八年知縣朱維高相繼修葺。望江縣儒學 在縣治北崇寧坊中,為

文廟。其東西兩廡、及戟門、櫺星門、規制俱同戟門

東為神廚,西為「王幼學祠。」 櫺星門外為泮池,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