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2 (1700-1725).djvu/6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埃三渺》二漠,又奉題准,不敷行月,在於兵餉新墾陞科款內撥補。

潛山縣

解北漕糧

兌運本色原額正米八千四百九十五石,耗米三千三百九十八石。每石船腳米三升,該米二百五十四石八斗五升。除荒徵熟。

解南南糧

江南省各衛倉原額正米一千九百九十三石二斗三升,耗米四百九十八石三斗七升五勺,船腳米二百一十九石二斗二升五合三勺,除荒徵熟。

解府行月糧

本府萬億倉本色額米五百八十七石六斗五升三合二勺一抄三撮九圭六粟。除荒徵熟,存縣支給糧。

本縣際留倉額米一百六十四石五斗一升,除荒徵熟。

漕糧贈貼衛丁

本縣原額漕糧贈貼衛丁,該本色米四百二十四石七斗五升,除荒徵熟,係康熙十一年載入《全書》。

本縣原額漕糧幫貼運軍贈銀四百二十四兩七錢五分。除荒徵熟,每漕糧正米一百石外,幫貼運軍贈銀五兩。原係兌漕貼給,康熙十年奉文同前項一例官徵官解。

隨漕起運

《輕賫》銀一千一百四兩三錢五分,扛銀一十三兩二錢五分二釐二毫。每正米一石,徵輕賫銀一錢三分。

兌運蘆蓆銀四十二兩四錢七分五釐。每正米一石,徵蘆蓆銀五釐。

兌運楞木松板銀一十九兩五錢三分八釐五毫。每正米一石,徵楞木松板銀三釐三毫。以上三款,解督糧道,隨漕解北部,俱除荒徵熟。新增安慶衛運丁行月糧額銀五百七十一兩七錢五分七釐四毫一絲七忽。除荒徵熟,《全書》原無額編,奉撫院題准每畝新增一釐八毫九絲二忽零,照熟田編徵解給。

督糧道漕項

全裁各書辦工食銀二百一十五兩二錢。《太湖縣》:

解北漕糧

兌運原額正米一萬一千五百六十七石八斗,耗米四千六百二十七石一斗二升,小船腳米三百四十七石三升四合。除荒實徵正米一萬五十六石二斗三升二合零,耗米四千二十二石四斗九升三合零。船腳米三百一石六斗八升六合九勺零。兵米一萬四千三百八十石四斗一升二合七勺零。

解南南糧

江南各衛倉本色正米二千七百一十四石二斗七升,耗米六百七十八石五斗六升七合五勺,船腳米二百九十八石五斗六升九合七勺。除荒實徵正米二千三百五十九石五斗九升五合六勺零,耗米五百八十九石八斗九升八合九勺零,船腳米二百五十九石五斗五升五合五勺零,共米三千二百九石五升八抄零,解府行月糧。

萬億倉本色米一千一百六十二石三斗八升九合六勺零。除荒實徵米一千一十石四斗九升九合六勺零。

存縣支給孤貧米

本縣際留倉本色米一百九石五升,除荒實徵米九十四石八斗五勺零。

按,漕糧至冬交兌,每苦於洹寒水涸,當運載時,一船止裝二、三十石不等。隔沙堵水,一日淺處止行二、三里。及至到皖,復有旂丁勒索過船之弊,撥運維艱。康熙二十一年,本府劉因潛山有「先期運皖」 之請,一并具詳。得以隨收隨運,先期到皖,堆積以候交兌,既免水凍河淺之苦,又無勒索過船之累,甚為省便。其臨江之「操江廠」 ,原屬公所,為潛山所詳定。知縣章時化因漕糧較潛為多,而運載較潛更遠,若零星租賃,民房堆積,反滋紛擾。乃通詳各院,請以「操江廠」 為兩邑貯漕公所,遞年輪用,永為定例。

漕糧贈貼米銀

漕糧贈貼額米五百七十八石三斗九升,除荒實徵米五百二石八斗一升一合六勺零。漕糧贈貼額銀五百七十八兩三錢九分,除荒實徵銀五百二兩八錢一分一釐六毫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