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2 (1700-1725).djvu/9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處有之。《本草》有舒州、宜州、泉州三種,而以舒州產者為佳,舒即懷也。

青木香 :一株五根,一莖五枝,一枝五葉,葉間五節,故又名《五木香》。

蒲公英 味甘平。花如菊,莖葉斷之俱有白汁,即《本草》蒲公草也。生平澤田園中,二三月採之。天南星 因根圓白,形如老人星,故名。二月生苗似荷,八月採根,味苦辛,風痰方多用之。馬蹄香 《本草》名杜蘅,一名細辛,因葉似馬蹄故名。又似葵而香,今人用作浴湯及衣香甚佳。青箱子 太湖縣出。

蔓荊子 :莖長丈餘,花紅白色,立秋結實,大如梧子。《本草》云:「樹生者為牡荊,蔓生者為蔓荊。」 即此是也。

半夏 每月生苗一莖,莖端三葉,淺綠色,頗如竹葉而光,皮黃肉白,味辛平,胃冷嘔噦,方藥之最要者。《月令》五月半夏生,當夏之半也,故名葶藶 。三月開花微黃,結角子扁小如黍粒微長。《日華子》云:「利小腸,通水氣要藥。」

《地骨皮 》葉如石榴葉而軟,實如棗核。其莖名「仙人杖。」

乾葛 藤蔓長一二丈許,開紫色花,不結實,根形如人手臂,以入土深者為佳。作粉食之,甚益人。

瓜蔞仁 藤生,狀如土瓜,而葉如艾。《毛詩》所謂「果臝之實」 是也。子補虛癆,潤心肺;根消腫,生肌瘡。藥多用之。

艾 :《博物志》言:「削冰令圓,舉而向日,以艾承其影,則得火,一名冰臺。」

《菟絲子 》在木曰「女蘿」 ,在草曰「菟蘿。」

地榆 莖高三、四尺,對分出葉,花紫黑色,根似柳根。《藥性論》云:「治產後餘瘀最效。」 山人採此葉作茗,取其能解熱也。

山梔子 ,本高七八尺,葉似李而厚硬,其花皆六出,甚芬香。秋時結實,色黃,以七稜、九稜者為佳。

土貝母 《爾雅》云:「言採其莔,即貝母也。」 葉似蒜,四月採之良。子在根下,如芋子,可治惡瘡。山查 樹高二、三尺,生山間,平岡上尤多。夏秋結實,有紅、黃二色。八九月採之,能消食健胃。皂刺 有三種,如豬牙者良。入藥與莢同功,不同用。

紫背天葵 生平澤中,葉圓小,面青背紫,為外科妙藥。齒痛以醋浸漱之。

虎骨 舊不多有,今山林虎多,獵家多藏之。頭及脛為佳。

《蜂房 》,樹上大黃蜂窠也。

鱉甲 《本草》云:「取甲剔去肉為好,不用煮脫者。婦人難產,燒灰服之,立下。」

蟬退 生楊枝樹上,五月採之。能治小兒驚癇,《爾雅》所謂「馬蜩」 ,詩人所謂「鳴蜩」 ,《本草》所謂「蚱蟬」 ,其實皆一種也。

蛇蛻 山間多有,以在石上者為佳。

龜甲 生水中,骨白而色厚者,入藥佳。又有能呷蛇者,可療蛇毒。

花屬

蘭 :一幹一花,而香極清遠。黃山谷居保安僧舍,開東牖以養蘭,西牖以養蕙,以蘭宜向陽處也。《左傳》曰:「蘭有國香。」

蕙 :一幹十數花,今之山蘭也,魏武帝以此煮香。

萱 :一名「丹棘」 ,一名《忘憂》,一名「宜男。」

葵 葵為五菜之主,味甘滑。《通雅》曰:直菜之通稱耳。天有十干葵,與之終始,故以癸取義。有秋葵,有向日葵,有蜀葵,葉可染紙,名曰葵箋。桂 一名木樨,有紅黃二種。《花史》云:唐一老人以畫桂扇贈賣糕者,後取以扇糕,糕作桂香菊 ,苗可菜,葉可羹,花可藥,亦可釀酒,名甚多,俗以花大而高者為貴。一種最小而黃者,枝甚繁,傲霜而開,色香皆異,俗名淵明菊,烹食之,可明目解酖。亳社吉祥禪院有僧誦《華嚴經》,忽一紫兔至,隨僧聽經,馴伏不去,唯餐菊英,僧呼為菊道人。

梅 有紅梅,有綠萼,有「玉蝶」 ,皆重葉,色素而艷,香清而越,此以人巧接植者不多有。若山梅,則郊野繁生,自堪點綴春色。

桃 產于山者,單葉最多,間以人工接之,則最赤者為「絳桃」 ,純白者為「碧桃」 ,淺紅者為「人面桃」 ,皆重葉,艷麗可觀。

李 花瑩白,生山谷間,與桃同時,而色更淡素宜人,故亦不言成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