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3 (1700-1725).djvu/1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七百八十八卷目錄

 徽州府部彙考二

  徽州府山川考二

職方典第七百八十八卷

徽州府部彙考二

徽州府山川考二   通志縣志合載

休寧縣

松蘿山 在縣北十三里。高一百六十仞,周十五里,與天葆山聯。山半石壁插天,峰巒攢簇,松蘿交映。山蜿蜒數里,如列屏障于縣治之北。左幹騰躍東下,則入歙諸高峰。乃旋面而西,為邑巨鎮。山北郭從東行為入山徑,崎嶇幽絕,不納輪蹄,石嶂夾流,人穿鳥道。歷山隈,踰峻嶺,復坦夷而岡阜別一洞天。再入則危石戛泉,潺湲迸玉。復數里而層巒迴合,鬱蔥吞吐,俗呼為「金佛山。」 蓋未有金佛庵,實為松蘿山也。

古城巖 在縣東七里。高八十仞,即萬歲山。上有歙州治舊基,下有巨石,高丈餘。宋邑宰鄒補之隸書《兌》卦,為磨崖碑。山麓兩巨石夾立如門。循門而上,有兩石如鵝,兩鵝入洞,各見後半體。宣和間,改為萬安山。明太祖臨徽州,曾駐蹕占籤。後敕祀,榜文云「神兵助順。」 復名萬歲山。鳳凰山 一名鳳山,又名靈鳥山,在縣西二里。自白雲峰翼然而來,盡於夾溪二水之會,下臨孔道,趾方頂平,為海陽舊治。旁有小池曰「鳳池。」 落石臺 在縣西南二里。舊名「斷石山」 ,宋邑令呂大防題。

白嶽山 在縣西三十里。高三百仞,周三十五里,奇峰四起,絕壁斷崖,遊齊雲者,必先登焉。齊雲巖 ,在白嶽西北,高三百五十仞,周迴數十里。縣西行峰皆平遠,至白嶽嶺,峰始奇,石路盤迴如線,遊人緣梯而升焉。

獨聳巖 ,高三百仞,周十五里,頂有池水,清澈可鑒。崇崖凡數曲,里人鑿渠引水下出,溉田千畝。

石橋巖 ,在白嶽山西,原名岐山。高二百仞,周二十三里,石壁千尺,古藤絡其上,花時如錦屏。下有石室,橫亙數十丈。唐天寶中,有僧居之,有龕像、講臺、石梯之屬。乾元中,道士龔棲霞絕粒隱此。元和四年,刺史韋綬感夢,置精舍,名石門寺。門之下曰「爛錦巖」 ,門之上曰「雲外座。」

玉几山 在縣南三里,又名「塔山。」 兩旁有峰十二,文筆五峰,築自宋元,今頹。《圮巽》丙丁峰,築自明嘉靖間,為邑面山,於學宮尤近。

陽山 ,在縣西北五里。下有「姚主簿祠。」

石人峰 ,在縣西七里。狀如人冠冕,面山背水而立。

金竹山 ,在縣東十里,為界於歙。

梧桐巖 在縣西十里。上有懸崖,可避風雨。下有坦石,可當階墀,里人因作社祠。巖左有澗三丈,不以石壘,橫直用九石相抵成梁,恍若神造,相傳以為「魯班橋」 云。

東山 ,在縣西一十五里。龍源趙汸從江西黃楚望受《春秋》,歸,築精舍於上

靈山 ,一名「鳳凰嶺」 ,在縣西南十五里。由黟縣、灌頂諸山來,與錦堂山、石人巖皆同,支絡盡於遊仙山,率水、古陽水會焉。兩峰有大聖祠,禱雨輒應。

錦堂山 在縣南十七里。孤峰特立,趾圓頂平。金雞峰 ,在縣東二十里。峭拔特秀。山椒有酉峰聖祠,山半有佛龕,胡侍御宥讀書處。

捎雲山 ,在縣東北二十三里。高百五十仞,周五十二里,洪武水出焉。舊名「郎山」 ,唐天寶六載改此。今名榔原山。

方山 在縣南三十里。一名寨山。世傳避紅巾亂,立寨拒之。趙東山《記》云:「川平山開,洲渚隱見白雲峰 。」 在縣西北三十里,俗名佛子山,石坼山支也。上有磐石,修篁擁護,靈泉如半空,飛雨普照,大士祠在焉。旱禱雨多應。

金龍山 在白雲峰北,周二十里,有梵宮。遊仙山 ,在縣東南三十五里,平地特起四十仞,周五里,南有石壁,削成數百尺,闊四十餘丈,呼之輒應,名以「響山。」 其西塢有石峰特起,狀丫角杖,名「柱棒山。」

商山 :在縣西南三十里,名獅球山。三面踞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