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臨君潭,古木盤鬱。山巖有石峙立,如大士像,又名「觀音寺。」 里人於上建社稷祠。
閬山 在縣西三十五里。方塘,趙汸避亂處。東密巖 在縣南三十五里,高六十仞,四面皆平,山上田衍沃,獨此特高。周迴絕壁如城,東西二小徑,緣石磴登其巔,平衍八百餘步。唐乾符五年,黃巢兵寇郡,程澐帥義立寨於此拒之。今水池塹壘猶存,樵牧者時獲遺鏃。折戟,上有元帥府基,下有落箭丘。
雲龍山 與東密對峙,山形故奇,上有庵舍。「赤山 」 在東密巖西。元時蘄、黃兵亂,士民作寨山巔下有大杉木,周六十圍,狀如華蓋,覆五畝。「南當山 」 在縣西三十六里,俗名「當坑山。」 高八十仞,周四里,水口上,隋時建縣治。
屏山 ,在縣東南四十里,錯綺如屏。
石坼山 在縣西北四十一里。山中坼,故名。高百一十仞,周六里,支發黟縣,牛泉夾溪水出焉。岐陽山 ,本名「鎮山」 ,在縣南五十里,高四十仞。其脈由馬金嶺來,璜源、珮、琅二水夾流而中,巋然特立,其支為萬松山。
顏公山 在縣西南六十里。高五百仞,周三十八里。由五嶺來,西南接婺源界,自麓至巔,可三十里。范方伯《晞陽記》曰:「山氣香煖,勢高拔,清幽絕氛,俗人盛熱猶袷衣,夜分似初冬節候。山居者屏葷酒,遠近來者亦不以腥入,真仙界也。」 斗山 在縣南六十里,形如斗峙。
仰山 在縣東南七十里。由汊口環珮水東行,過方山,歷凹上至茶園,即仰山腳也。登者如猱升,木壁斗絕,任趾不任踵,直不可逕,則繞折蛇行,號十八盤。進憩自牛亭前度剪刀門,時時捫石為固,支杖以防及絕頂。稍東折下數十百武,平衍夷曠,殿祀寶公寺。扆峰而南有龍泓,旱禱輒得甘澍。群山環拱,若蓮花然,故又曰蓮花山。雞籠山 在縣南九十里,高一百六十仞,周五十里,形如雞籠。《祥符經》云:「唐開元中,有道士謀卜居,視黃山曰:『确而寒』。視飛布山曰:『高而無。輔』。至此山曰:『是宜為葬地,高可致王侯,下當致妖異』。」 時縣人洪真師事之,道士歸臥室中,真竊視,狀如蛟龍,俟覺,遂辭去。道士亦去,真遂遷父骨葬此。真歸回玉鄉,本好方伎,頗能以小術動人,乃潛謀起事。州發兵捕殺數十人,而真竟不獲。乃即《回玉鄉》置婺源縣鎮之,其基尚存。
石龍山 在縣西一百里。門室並石,境稱奧曠。方原山 在縣南百十八里,高二百五十仞,周三十里。本名「黃土山」 ,唐天寶六載改今名,又名「馬金嶺。」 支發五嶺,東連白際,分支雞籠。其陰則水北流入率江,其陽則東入遂安,西入常山界。總之朝宗於浙江云。
高湖山 ,在縣西一百二十里,南界婺源。山椒有湖,廣十畝餘,四時不涸,人稱「聖湖。」
鹿髀山 ,在縣西一百五十里。高二百六十仞,周十五里。昔有採藥者遇老人,鬚眉皓白,指靈藥遺之,乃鹿髀,回顧不見。
張公山 ,即古率山,在縣西南一百六十里,高一千四百餘仞。其山由五嶺西北,重岡大嶺,源深根盤,周百餘里。上有龍井,禱雨輒應。昔有張公隱此,採藥煉丹,數十年,後忽不知所之,故名。山居婺、休之間,實為鄱、浙二江之大源。《山海經》云:「漸江出三天子,都在率東。」 酈道元所稱「三天子都在黟南蠻山中」 ,即其地也。
白鶴山 在城東南隅,上建崇壽觀。山後負東城,有本花塢,春月如瓊林。山麓有泉,名「東山泉」 ,為城中第一泉。
東墩 :在城內縣署東三百步。上建城隍廟,又名「城隍墩。」
芝山 與東墩對,上有五顯祠,前為華光樓。董干嶺 在縣東三里,為邑左衛。
戴公嶺 在縣西南五十五里河村。戴彥明開闢,為三省通衢。
新嶺 ,在縣西南七十里。高六百餘仞,周二十里,西合婺源芙蓉等嶺為「五嶺。」
得勝嶺 在縣南八十里。初名塔嶺,為休、婺界。明正德中,邑令唐勳戰走姚源洞寇,因改今名。白際嶺 在縣南八十五里,高一百五十仞,脈發五嶺,連起群峰相續,東連歙之危峰方吳、查木諸嶺。元萬戶吳訥與胡大海戰地也。一路杉松青翠,滴人衣袖。
黃竹嶺 ,在縣西一百六十一里,為張公山西支。山隴盤鬱,連饒州浮梁界,嘗置巡司。
率水 休水萬派合為東港、南港兩支大匯,率口,邑西之最大者,發源張公山,浙江之大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