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增修
紫陽書院 在縣治後山上。元至元二十四年丁亥,江東憲使盧摰檄知州汪元奎肇建晦翁書院於儒學側。延祐元年甲寅,火。元奎之子艮垕重建於北闕復圮。順帝至元中,改建于儒學之東北。至正壬辰,火於兵。明嘉靖九年庚寅,知縣曾忭改建縣治山上,更名曰「紫陽書院。」 甲寅,知縣鄭國賓置田二十畝。壬戌,知縣張檟置田四十畝,入院為生儒講學會文費,縣給印信出納簿,儒學收貯。大司成鄒守益有《會約》。萬曆乙卯,知縣馮時來重修,監生程亨嘉輸助,併創造兩廊書房十八間。邑司徒汪應蛟「記。」 今圮。明經書院 在縣北三十里。考川,元至大中,里人胡淀為其遠祖唐、宋舉明經者建,謀于族父雲峰,為屋二百間,捐田三百畝,弟澄捐田五十畝,充祭祀師生廩餼。知州黃惟中聘雲峰掌教事,為請於朝,賜額曰「明經」 銓注山長一員,國子司業吳澄記。至正壬辰,火於兵。明成化庚子,雲峰裔孫濬請於邑,申文提學御史婁謙合族重建。邑歲僉門役一人,以供其事,學士程敏政記。後圮萬曆甲申,邑令萬國欽諭合族重建,璽卿潘士藻記。
福山書院 在邑南四十五里。明嘉靖間,湛甘泉門人為贖山地,請於邑令吳轅刱,立精舍。歲久傾頹,僅存基址。封官余世安倡言於知縣金汝諧,歲戊申六月重造。其山地盡為居民黃姓所侵,力請於刑廳鄭弘道,盡復舊業。又募田二十畝,以備修葺。
霞源書院 在二十五都霞塢。知縣朱一桂建,今圮。
富教堂 在十八都。清華明冢宰余懋衡講學處。後因駐兵傾圮,州同知戴奇捐資倡率里人重建。
祁門縣儒學 宋端拱中,建于縣南,元移西南,後燬。明洪武初,因故址重建。永樂七年水,學宮幾圮,知縣路達修葺。成化、弘治後,再燬再修。
皇清順治十五年,知縣陳德、教諭張季琪重修。康熙
十二年,知縣何縉、訓導周祚光同助新之。十九年,教諭吳人龍加葺。
東山書院 即梅鋗侯故宅,後為東岳廟。汪副使溱請於郡守留志淑,檄知縣洪晳毀之,構祠祀朱文公,以秋崖、環谷二先生配。旁為學舍、會所、仰止亭以居諸生。尋火。明嘉靖庚寅,知縣陳光華重構。中為崇賢堂,祀環谷堂。左右學舍各十楹。前石臺,臺前砌陛蒔花為觀物樓。左鑿池引水為濯纓亭。亭下為大門,門左倚山,為吟風弄月。登東山亭,更曰「環谷書院。」 壬子,知縣尤烈廣之。易左學舍為習學堂,仍館諸生;易右學舍為「建功堂」 ,以祀留、陳二主。習學堂左民地,易以社學地。中建燕喜亭,外為射圃。中麓有地數畦,居民雜處,易以社壇。隙地闢為桃李圃。臨街為門,坊曰「希聖。」 復祀文公於書院,以「環谷」 配。知縣錢同文,遂更院名曰「文公祠。」 萬曆初,知縣廖希元又以朱子門人謝公璡配,蓋仍宋舊祀。黟縣儒學 ,宋初在縣南,元因之。明屢加修建,而地洿輒壞。正德甲戌,御史吳鉞乃度地於縣西北,屬知府熊桂徙建之。
皇清康熙十二年,知縣杜弘重修。
集成書院 在四都黃村。元至正十一年,黃友仁捐租六百三十餘畝起創義莊,名曰「厚本。」 於內就立義學,延碩師教養子孫,割田入贍師弟子,并周給宗族之貧乏者。元末兵興而廢,遺址尚存。其後裔孫黃志廉率本族有志者捐貲重建,創會立規,課子姪輩讀書其中。子元治後由副榜繕寫《實錄》,授貴州平遠府通判,庠生代有其人。《春秋釋菜禮》,世遵行之。
碧陽書院 :在舊學基。知縣謝廷傑建,為諸生講藝。今廢。
「中天書院 」 在七都「漁亭」 ,宋明先儒講學處。因魏閹拆毀,遺址尚存。
林歷書院 名「道一堂」 ,闔邑講書處。魏閹拆毀,今故址猶在山巔。
桃源書院 名「時習堂」 ,在石墨嶺內。
南屏書院 構自葉氏,自疇昔以迄今茲,人文炳蔚,《禮》《樂》《詩》《書》咸彬彬以時習於其中。
社學 舊在縣治東北。正德戊寅,知縣陳九疇改建於縣東八角亭。其在鄉者一十二所。義學 ,康熙十二年,知縣杜弘建在城南舊學遺址。今知縣王景曾改建於迎靄門外。
績溪縣儒學 :宋在縣治東。元初廢為軍營,乃遷於縣西。明洪武初,復建於故址。正統間,知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