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3 (1700-1725).djvu/3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縣戴東旻復修。今僅存文公像一,堂三楹而已。一在郭外紫陽山。文公自閩來,止此講學。淳祐中,賜建書院,洊更兵燹。正德間,知府張芹復於山阿改觀為院,祀文公于後,并祀韋齋先生。有「文會堂」 ,號舍鱗列其下。入路有「崇正」 、「仰高」 二坊。

皇清知府祖建衡重修,建有「憑虛閣」,今六邑諸儒遵

《文公遺規》:「歲歲九月講學于此。」 康熙九年,知府曹鼎望率廳、縣過臨,分漁梁壩租銀六兩授諸儒以餐,定為例。

斗山書院 在府城斗山巔。兩城人士以祀宋程、朱二夫子。明嘉靖十年,知府馮世雍葺為精舍。萬曆間,改書院。後墩有文昌閣,知府崔孔昕建。

皇清順治十一年燬。康熙九年,知府曹鼎望重修,有。

碑記

崇正書院 在西竺溪寺內。明嘉靖間,知府馮世雍改建,以祀周、程、張、朱五先生。宋學士程念祖、上舍程智,仍附祠不廢。

師山書院 在縣西十里。元鄭玉構精舍於師山,顏其堂曰「三樂,軒」 曰「極高明。」 集朋討論,著《春秋闕疑》於其中,後人因為書院。

西疇書院 在棠樾。宋鮑壽孫、元曹涇、方回皆講學其中。

白雲書院 在槐塘,唐仲實講學於此。

南山書院 在巖鎮南山之麓。明嘉靖中,烏程姚舜牧字升庵,理學鴻儒,流寓茲山,著《五經》《四書疑問》,學者從之,因創書院。歙令劉伸為之立碑,後人遂于此肄業。明末傾圮。

皇清康熙壬戌,里人于故址重而新之。每歲季春,聚

此講學

崇文書院 在溪南。明萬曆間,六縣四方紳士嘗講學于此。

天都書院 在河西堤上。明崇禎十六年,貢士吳經邦奉知府唐良懿命,倡首創建,為講學之地。郡人士因崇祀焉。

「楓林書屋 」 在石門。明侍講學士朱升建。「東文會所 」 在東鄉牌頭。

《見山》書院 在《聯墅》。

鳳池書院 在深渡。姚璉講學于此。

友陶書院 在叢睦里,人汪維岳建。維岳,宋咸淳庚午省元,入元不仕,隱居教授,以淵明自況。兄維崇,尚宋福王郡主,以身殉國。今里東有郡主墓,歲致祀。

祕閣書院 在西溪。為宋直祕閣汪叔詹、汪若海建。

外縣

休寧縣儒學 在縣治東。宋紹興間徙于南門外。元大德間增修,至正間燬。明洪武初重建廟學。後御史戴珊、都御史彭禮先後命有司購寺地以拓其基,規制大備。

皇清康熙二年,知縣傅維楧重修。五年,知縣洪泮洙

教諭謝起秀改學門於《巽方》。十九年,教諭張問達、訓導孫應嗣加葺。

還古書院 在三都萬安山,依山疊石而成。外門橫三楹,徑二楹,中為門,左右為房,額以還古書院。」 門內抵石壁,左右石梯折而上,中陟石梯為堂,升堂凡三階,橫三楹,徑二楹,額以「歸仁衛」 以垣,左右各有門,左達廚湢,右達山堂。後闢門,復抵石壁,左右石梯折而上,為後堂,前衛石欄。三階而上橫五楹,徑三楹,周衛以垣,依垣中一楹龕之,祀先哲。左右為房,房上各有小樓,房左右各有便門,右復有廚垣後為中台,閣下䲽石為臺,環以石欄,閣廣三仞,高七仞,凡三層,八窗玲瓏,左望神皋,右望文昌閣,如三台相拱,故額以中台。下衛以垣,前依堂為祠,志祝令去思。天泉書院 在七都石橋巖山巖之左,橫三楹,徑二楹,明嘉靖中建,壁有「《湛甘泉詩》。

「集賢館 」 在朱紫巷內,邑太學生公建為「文會所。」 因堂壞,瓦料盡被偷拆。

瞻雲書院 原為海陽書院,今議修作講學所。社學 六處:一在一都陽村,一在四都石嶺,一在十二都璫溪,一在二十六都首村,一在二十七都汪溪,一在二十七都《二五圖》。

義學 霞瀛朱朝臣立

婺源縣儒學 。「宋慶曆中,創建于縣東。熙寧中遷縣西,後屢遷屢復。元末兵燬,明洪武初,因故址重建。天順、成化間,知縣張瑄、韓儼相繼修繕。弘治間,凡再修,後燬。知縣喬恕、聶瑄先後重建。嘉靖己丑又燬,知縣曾忭拓地又建。」

皇清順治九年,知縣馬元、訓導金注修葺。十一年知

縣張弘美,教諭翟皓更修。十五年府訓導吳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