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3 (1700-1725).djvu/4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七百九十三卷目錄

 徽州府部彙考七

  徽州府祠廟考二寺觀附

  徽州府驛遞考

  徽州府兵制考

  徽州府物產考

職方典第七百九十三卷

徽州府部彙考七

徽州府祠廟考二寺觀附通志縣志合載

本府。歙縣附郭。

天寧萬壽寺 在城北隅。舊名「護國天王院。」 唐大中元年,州經焚爇。光啟三年,修築北城,乃給儒學後故基使修建。景福元年,賜額。宋慶曆三年,僧省先募人為塔,十三層,高三十仞,廣十丈,其下為屋百餘間。至治平四年成,賜名「普安塔。」 崇寧二年,更名崇寧寺。政和八年,改天寧萬壽寺。紹興七年,改報恩廣孝寺。十三年改「報恩光孝寺。」 元大德甲辰重建,為郡都道場。至正壬辰,燬於兵。乙未,僧永傳重建。明洪武七年,起大佛殿,置僧綱司。其左廊基地,前半截為雜造局。其右廊及三門基地,洪武九年為軍營屋。自元至今,寺名因之。

開化寺 在縣西。唐天祐元年號「十方院。」 宋大中祥符元年,敕改今名。元壬辰燬,重建。

太平興國寺 《淳熙志》云:「在縣西南。唐至德二載建,號興唐寺。寺門踞兩峰間,下瞰練溪,治西勝處也。始唐有聖像閣,僧房飛跨岩谷。大曆末,呂渭為州司馬,常於寺之隙為堂讀書。及去,以遺寺僧故至今有呂侍郎祠。唐末,楊氏改為延壽寺。南唐復為興唐寺。宋開寶九年,復為延壽。太平興國四年,敕改今名,而民間」 亦呼為「水西寺。」

應夢羅漢院 ,唐末寺僧清瀾與婺州僧貫休游。休為畫《十六梵僧像》,宋取入禁中。後感夢歙僧十五六輩求還,遂復以賜。汪內相詩所謂「祗應夢乞歸岩寺,要使邦人習氣移」 者也。今畫本猶存一二。

如意寺 寺中有泉,為「十寺」 第一。

經藏寺 寺在淨名寺之上,從陝川五張寺《經藏碑》得名。

福聖寺 寺為雪竇禪師祝髮處。入寺,松篁夾徑,虧蔽日月。有泉,仍以「雪竇」 名。

等覺寺 寺於山門最近,拾級右折而稍後,古木蔭翳若舒青絲,步障隱蔽赤日。前簷豎碑,為邑人鮑寧撰,敘唐、宋事甚悉。

五明寺 ,在福聖之上,東北隅有室容膝,面峭壁,松竹上蔭影落其下。程仲貞有詩題壁間云:「夜燈山鬼共。」 蓋幽絕境也。

「長慶寺 」 ,在山之左。山門與漱芳臺埒,有七級方塔,為宋時故物。

淨明寺 與如意寺相近。

妙法寺 ,在如意之右。

寶相寺 在問政山鐘樓峰下。修篁蔽蔭,山翠欲滴。唐光化間,刺史陶雅建。原名「寶相。」 宋大中祥符間,賜額「昭應禪院」 ,後遷城內西南隅。明正德間,創於此。

庵 在寶相寺左。週流寺 在岑山,鬱然孤岑,溪水環之,故以為名。唐天祐八年建。或云創自五代吳時,元鄭師山結屋其上,名「讀書樓。」

楊干寺 在通德鄉豐樂里,枕黃龍山,潨水繞之。宋寶祐六年,丞相程元鳳建。《淳熙志》:「有二楊干院:一孝女鄉漳湍里,唐咸通二年建;一寧泰鄉仁祐里,宋至道元年建。」

白蓮院 舊在縣治側,唐天祐二年建。宋紹興十八年,徙金紫山,其址今為宗光堂。隆興初,宋尚書貺自南安舁「《宗光》圓應」 普通大師像於此供奉。

傍溪寺 舊在長樂下鄉銅山里,宋大中祥符元年建。紹興中徙烏聊山。《廣錄》載,「寺西有公秀閣,郡守倪祖常改名。」

觀音寺 ,在問政鐘樓峰。

能仁尼寺 在城南二里,舊名「承天」 ,又名「香封。」 宋大中祥符始賜今額。紹定間重修。

水陸院 在寧仁鄉岑山里。五代吳順義中建寺。有宋紹元古鐘,款文「水淥寺。」 蓋寺有名泉,在山腰,水淥淥而下,故舊以為名也。

普安院 在寧仁鄉。唐乾寧二年建,號「永安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