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3 (1700-1725).djvu/5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福祿庵 》二,一在蒻嶺,一在南鄉。南鄉綿潭者,今改為「別峰庵。」

普照堂 在縣南一里。元元貞中建,今廢。觀音堂 在明德鄉仙姑洞。洞為三仙姑煉丹遺跡,洞有二竇,其內常有機聲,幽深無際,非烈炬莫能辨,路人亦不敢深入。其頂穹窿如蓋,時有石膏流出,澤可濯髮。俗傳仙姑聖水,療病輒愈。

鶴林庵 前對金竺,下臨豐樂禪堂。傑閣縹緲翠微間,大類桃源。昔有僧靜一,為雲棲法嗣。至鶴林,刺血寫《華嚴經》八十一卷。

《圓通庵 》庵倚峭壁,削立無階,溪水明瑟,有丁雲鵬畫壁,儼如道子寫生,風神雋逸。

《一樹庵 》,在魚袋山,倚石結佛廬,高廣不盈尺。靜室飛閣,悉嵌危壁間。群峰攢翠,楩杉蔽虧,幽絕之境也。

承唐寺 在孝弟鄉。唐會昌以前有之,大中七年重建。舊誤為「陳塘」 ,又訛「承」 為「澄」 ,今改正。御泉庵 在雙嶺。連峰數十,絕壁摩蒼。明太祖從鄱陽破敵回,取道過之,憩松陰下,渴而思飲,岩下泉水忽湧出,因名御泉庵。徐中丞守郡時題額。左為青蓮閣,後為貝葉樓。

東古寺 在石耳山東塢,故亦曰「東塢古寺」 ,有碑記。元末建。明正德年間,張氏重建。

桃源庵 ,在桃花源,源中多桃花,故名。相傳軒轅氏採藥谷,改稱「藥谷庵。」

墨浪庵 :在白龍潭之上,因僧人墨浪主此得名。

雲濤庵 在蓮花庵東南十里,面蓮花峰,近雲門,為藏雲之壑,風濤變化無常。夾谷之下,疊石纍纍,舊基存焉。

趙州庵 在天都峰下。顧錫疇題曰:「山郵。」 明崇禎甲戌,有龍起庵側,山崩石墜。庵正承之,椽梲無恙。庵前落石如几,五松錯植石上。

「指象庵 」 即指象處。下煉丹臺,步深壑中可至。幽深沈奧,不異井底,真學人戢身藕孔處也。利生庵 ,在岩鎮,一名「醉茶庵。」 屹立溪滸,林木蔥蒨,潭影清澈,溪岸有泉甘洌。

天慶觀 在縣西。宋大中祥符元年,以正月三日天書降日為天慶節,詔東京建玉清昭應宮,天下置天慶觀。明洪武二十五年,立為叢林。乾明觀 在郡城內東北隅。唐乾封元年,置櫺星觀。八年,改龍興觀。天寶元年,改開元天寶觀。宋太平興國六年,以誕聖日為乾明節,敕改今名。嘉定壬申重建,燬,淳祐七年重建。《理宗書「玉樞之府」 四字於觀。

萬山觀 在郡城東門內,壁有仙人呂洞賓遺像,傳為呂自圖,云呂仙住萬山觀三年,一朝辭去,謝主人曰:「久勞供養,無以為報,傳有靈方,可以止嗽。山中六十眾,每日賣藥之資,可充一午齋也。」 眾送之山門,忽不見,回視壁間一像,儼然墨瀋未乾,其目四顧,藥果奇效。山下賣藥人忌之,私毀其像,僅侵巾角,遂仆地。主人尋善圖者摹一像,無能點睛。忽一醉道士索酒,主人入取出,則目睛炯炯,失道士所在。

興道觀 在問政山。唐世築室,號「問政山房。」 道士於方外聶師道相繼居之。五代吳順義七年,師道葬此山,吳楊氏立壇給田,以其故居為歸真觀。宋天禧四年,敕改今名。山半舊有候賢亭,久廢。延祐丙辰重建。山麓有園有池,聶仙煉丹處,俗呼為「道童園。」

慶福道院 在興道觀北,元大德九年建。紫陽觀 在紫陽山,本許真君祠。宋天聖二年奉敕賜觀額。淳熙戊戌,郡守陳居仁夢與許仙遇,因訪故基重建。

南極觀 在寧仁鄉雄村。宋登仕郎鮑景山請額建,以膳田百畝入觀。明永樂間鮑思齊重建。東嶽道院 在岩鎮,宋紹興二年建。

龍興女貞觀 舊在縣西五里,唐神龍二年建。開元間改櫺星觀,又敕改「龍興。」 後因通德鄉長春里原有古觀,因葺之,請此名額。

紫極宮 舊在城南,宋紹興元年,移岩鎮南山。元至正燬,明嘉靖重建。宋時有章真人,號夢符,居此。

浮丘觀 在黃山浮丘峰下。唐會昌中毀,故址猶存,歲旱禱雨立應。明宣德間,鮑興道募新安衛千總趙安重建。

仙都觀 ,在黃山仙都峰下,屬太平縣。

苗儒觀 一名崇真道院,宋建,在澂溪苗儒山。里人吳道章號辰峰,修真於此。張真人遇之,題為「崇真道院。」 辰峰屢見神衛,《潨溪羅某宅降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