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3 (1700-1725).djvu/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蒼蘚蒨峭。明理學烏程姚舜牧著書於此。文几山 一名鳳山,《山史》云:「文几山奠東流,三臺矗立,如起蓬島,浮圖挂漢,虹彩飲川。遠眺則蒼林白社,百里若咫。近則長松疊翠,溪淨如練。時而鈴鐸傳響,輒使人有凌雲想。雖遜夫五老、三峰,亦足表丘壑幽姿矣。」

黃羅山 山豐趾而首銳,俗稱南極壽山,遊者必陟巔以徵,壽西之鎮山也。相近者為黃牢山,所謂「西有黃牢之塞」 也。山麓有羅穎樓,其支出者曰篁墩。俗傳黃巢寇郡,遇地名「黃」 者,即斂兵不入,因易「篁」 為「黃」 ,得免害。或云:晉黃積守郡,卒於官,子孫家此,因名。今黃積墓猶存。

天馬山 ,距黃羅五里,沓嶂連蜷,雙峰對起,中虧若玦,又若鞍焉,故曰「天馬。」 其西曰金雞峰。幔亭山 在皋嶺之巔,有黟石突雲表,古松蔭蓋,俯瞰群峰攢簇,如垣如屏,百里若咫,蒼林白社,宛類仙家。

魚袋山 ,在天井山之西,不甚高,頗巉峻。禪廬飛閣,悉嵌危壁間。四周群峰矗起,攢如菡萏,楩杉蔽虧。有庵曰「一樹」 ,穠秀纖麗,如李家《金碧山圖》。循危磴右為防突石成關。依關構小閣,曰「飄颻。」 折下一塢,則楊枝泉出焉,飲如甘露。

金竺山 在琴溪之上,鶱翥嵬崿,宛如列屏。仰視循山插空,俯覰則懸岩百丈,跬足如隕。振衣長嘯,山谷響應。上有讀書墩,南唐舒雅肄業之區也。有泉曰「錫杖錦鱗」 ,出沒其中。左上為吳越王墓,俗傳王兵敗於此,今尚有吳越王祠。山麓為龍湫崖,背山臨溪,丹崖如削,沁瀑霏微不絕。下為莫釣潭,潭深無際,淥波澄鮮,豐水之別匯也。以上在縣西。

雲嵐山 ,在縣北七里,一名「雲郎山。」 山上雲氣鬱蒸,故名。

「竅山 」 ,高百五仞,周二十五里,其山多著靈異。鳳凰山 ,在縣北十五里,高三十仞,周十五里,曾棲鳳凰,舊產茶。

仙姑山 西鄉稍北之少祖,《傳》云:「山上石不可斲傷,一斲則害不可勝言。」

飛布山 在縣北二十里。舊名主簿山。唐天寶六年,敕改曰飛布山,又名瑞金山。高一百七十仞,周二十七里,扶輿磅礡,為北鎮山。昔主簿葛顯偕縣丞率邑人避亂於此,後人因廟祀之。唐刺史劉贊祈雨不驗,焚之。有人夜聞暴風雨如人馬聲,繼夢神告之曰:「吾將寄於靈山。」 上有甘露洞,深不可測,碧黝而潤,吐納雲氣。其支曰飛岑山,碧石繡錯,高邁尋丈。左去二里曰駿唐山,疊巘與飛市相接,岡背伏牛特起,石色蔥翠,望如堆綠。中有片石如碑碣,石文綠字,彷彿雲書「厚山 」 ,唐天寶六載改名「武山」 ,遞峙遞續,波興雲驟,若率諸山以拱衛瑞金者。

黃蘗山 ,在蒻嶺東,支發蒻嶺,高五百六十仞,布射之水出焉。唐裴休刺史歙州,訪黃蘗禪師於此,因以名其山。以上《縣北》。

靈山 ,在縣西北三十里,亦曰靈金山,高三百五十仞,周七十七里,大小母堨之水出焉。《文獻通考》云:「歙縣漢有靈山,有石如車蓋,天欲雨,便聞鼓角聲。山有靈壇,為古高禖著靈西京。上有甘露殿,奉甘露仙。宋時績溪女汪氏以貞著潔志修真,蟬蛻於此,世目為甘露王如來,非也。」 《寰宇記》云:「山有香草,名曰靈香,上有」 靈壇,道士祈請,不燒香,自然芬馥。射獵有踐之者,終無所獲,故靈得其名矣。是山歲以六月十八日作佛事,其夜青燐出山谷中,時明時滅,載合載分,陰崖邃壑,遠近照耀。或撲之即闇然無睹,俗謂之「金燈。」

豐山 盤踞潨水之陽,俗謂積雪,可驗豐歉。或云「山體豐厚」 ,故名。

《葛山 傳》云:「葛仙翁嘗浴丹於山阿沼中,魚食其餘皆為龍,故又名鯉王山。」 今沼水清洌,而其名曰「甘泉。」 宋羅願生時湧出,三日如蜜。

小武夷山 在潨溪北,舊名馬鞍山。山形甚峻,秀巘瑰拔。知府彭澤目之曰「小武夷。」

長青山 ,匡黃山而南霸者也。高不及靈金葛山,反若執戟而衛其巔,為羅真人、文祐沖舉處,倚石嘯歌,松風上下。山之麓曰「朱村」 ,即文公之祖居也。

潨水峰 在楊干黃龍山。峰端圓如鐘,鯨湍舂撞,山谷應鳴。唐初有僧探勝止此,其徒曇選增創為楊干寺。峰下有水,自黃山逶迤而來,為黃龍源,入於潨水浮丘山 ,一名「鳳山。」 崒起莽蒼,層巒峭舉,上有浮丘壇,禱雨輒應。下臨藥溪,即阮公採藥處,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