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七百九十六卷目錄
寧國府部彙考二
寧國府山川考二
職方典第七百九十六卷
寧國府部彙考二
寧國府山川考二 通志縣志合載
寧國縣
駐蹕山 在縣南一里,又名薛家山。明太祖親征,駐蹕此山,長公主生焉。邑人榮之,故名「駐蹕」 云。
獨山 在縣西五里。山自鐵陵屏發脈,過蟠龍而住於此,為縣治之來龍山。
雞山 在縣南五里。一名「鳳山。」 世傳有金雞鳴其上,故名。
泰山尖 在縣南十里,與儒學對峙。明嘉靖六年,署縣知事胡子亞謂「其峰雖秀而不聳」 ,乃建石塔于其上。後因傾廢,巡撫歐陽復命知縣勞紹科賣空官地以葺之。
顯山 在縣東四里
妙山 在縣東五里。下有潭,四時澄澈,亦名「妙潭。」
女兒山 在縣東二十里,孤峰特起。唐開元中,神女出現。羅隱《詩》,石刻剝蝕不可識。
蔣山 在縣東三十里。世傳有神人姓蔣,因名。其山嶺有寺,寺前有田,泉流不竭。有窗坑潭、龍王神祠。西有雲岫庵。
關山 在縣東南六十里。突起重險,東西對峙,如關扃然。山有神祠,禱雨多應。
千秋嶺 在縣東一百五十里。北入餘杭,徑路叢山迴合,連岡纚屬,寂寥幽深,蔽翳白日,夏凜如秋。亢旱時雲氣一起,輒雨,久潦他山未霽,而千秋雲散必晴。唐羅隱《送梅處士》詩有「回望千秋嶺上雲」 ,吳招討使李濤出千秋嶺攻吳越,即此。
朗山 ,一名「長安山」 ,在縣東一百十里,由湯山逶迤而東,聳秀特異,山夾兩水,環遶如帶。山下為宋仙都巡檢使故址。
文脊山 距治十里。陡起峭崿於萬山之中。翠壁如削,萬仞立鐵,不可攀而躋也。下有龍湫,有靈岩寺及沈大聖祠、齊雲亭。晉瞿硎隱此,桓溫常往造焉。宋梅聖俞、張獻民同遊,留題石刻尚存。去山東五里許有鐵心潭,其泉極冷,大旱不涸。
嵩山 ,在縣西七里,四望如筆,大黃山、小黃山夾峙其旁。或以為形似嵩嶽,故名。
黃岡嶺 在縣西南四里。山脈盤旋起伏,然甚高。
石柱山 在縣西七十里。有石高立,壁峻如石柱,高二十丈,故名。
麈嶺山 在縣西八十里。或以「山多麈」 得名。其山為新安孔道,地勢高險,俗傳英濟王汪華攻宣至此嶺,時天暑,士馬皆渴,以戈鐏戳石得泉,後人因加浚治。嶺右有藏馬洞。
石鼓山 在治西九十里。有石如鼓,傳聞天雨則鳴。
石鏡山 ,在治西一百一十里。有石如鏡,照之或見人象,或見百物之象。唐廣明末,黃巢寇宣歙,過此照之,見其狀似黃獮猴,大怒,積薪燔裂之,遂少光。
將軍石山 在治西一百二十里。山嶺有石,高十五丈,雄偉聳拔,宛類壯士擐甲佩劍之狀。紫山 在治西一百里,高數百仞,周圍二百里,登其嶺,若飛舞頓駐,左右迴旋,前峰聳峙,中有龍池,澄清可掬。下有觀音殿宇,盛暑凄然。山北有三曲水,瀑布泉出蜀洪源,而與橫溪水會。柏山 在治西一百里,一名琴山。
禹堯尖 在治南七十里慕信鄉。峰巒聳峙,上有龍池。世傳堯使禹治水過此,故名。
高峰山 :在治南七十里西坑山之上。
八角峰 在縣西南六十里。發脈黃山,歷太平、旌德至寧,為黃尖、高峰諸山。峰最聳秀,東趨郡城,于高峰旁斷而突起,迤邐為八角峰。峰有八望之面,面相似,蓋狀如九嶷云。山之左又有文筆峰,峰勢參天如筆,故名。
屏山 :在治南五十里,形如列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