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3 (1700-1725).djvu/7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象鼻山 在治南六十里。形如象鼻。有岩曰「寶陀」 ,飛泉自頂投空而下,怒氣噴風,聲如雷震。陽壕山 在治南三十里,又呼「平茗山。」 山脈自歙來,連峰委會,雲蔚黛起,絕頂有龍湫,噴湧而出,遠望之如飛練。有陽壕府君祠。

冷渡五山 :在治南八十里。東曰桂山,西曰「金字」 ,南曰青紅,北曰周璧,東北曰「黃封」 ,蜿蜒經數百里,皆秀拔奇特。

黃顏山 在治南八十里。上有石室,可容數百人,無徑可入,攀石沿崖以登。世傳晉永嘉中,黃顏曾修煉在此。

丫髻山 :在治南八十五里,有巨石如丫髻。南唐時嘗作烽燧樓于其上。

北姑山 :在治南九十里,脈自天目山東南出,下經孔夫關,委蛇舒衍,忽峭拔特立,而為茲山。山下有楊將軍地。其支峰落為平岡,相傳為武成王廟故址。

琴山 :在治南三十里。昔楊氏居之,有《萬卷堂》址,今廢。

中臺山 在治南百餘里,有中台府君祠。湯公山 在治東南一百二十里,旁有仙人峰,下有湯王廟。又名「商山。」

白雲山 在治西北五里。下有潭,清碧可愛。旗鼓山 在治北十五里。旗立西潯之左,鼓立西潯之右,縣治賴之,以固風氣。

石岩山 :距治十里。山頂有泉湧出。歲旱有祈,多應。

洪公山 :在治東北四里。昔有名士洪伯禮隱此。

鴉山 在治西北三十里。高五十四丈,周迴三十里。《寰宇記》云:「山產茶。」 《茶經》云:「味與蘄州所產同,地接廣德州界。」 梅侍讀守銅川日,賦詩云:「茶煮鴉山雪滿甌。」 梅聖俞亦云:「茶詠鴉山佳。」 通靈峰 在治西北二十五里。大山環之而獨缺。其北孤圓挺秀,絕頂平處六、七畝泉出其中,有石巉然,號雞冠石。

「東溪 」 發源天目山之腋。行二十里至落花溪。溪皆石,而中窊如鐵釜,水從高投下,翻復湧而出,如炒胡麻然,俗名「炒麻鍋」 ,奇變可玩。又行五里至落馬橋,受孔夫關水。又行三里至寶石橋,受千秋嶺水。又行十三里至冷渡,受湯公山水,可筏。又行十里至石牌,受陳村水。又行一十五里至鳳凰橋,受博里水、深坑水。又行十里至石口,水勢漸盛,可航至欄杆溪。又行十里至汪村,受千頃山水。又行十五里至長短溪。又行五里至波羅溪,受洋丁源水。又行五里至東津,舊名「河瀝溪。」 又行五里至五河,與徽州水會,入宛溪西溪 ,其源出自績溪龍叢山下。行七里至叢山關,受丁家店水。行二十五里至橫溪,受仙人洞水、蜀洪源水。又行十五里至霞鄉,受滑渡水稍深可筏。又行五十里至東岸,受環川、葛村、深坑、長嶺、殿基諸水。又行四十里至羅陵灣,有巨石方丈餘,突起溪中,如與水鬨,怒濤激立,又名「印石」 ,產在上流者多職篆過此石。行七里至下湛,受龍潭水。又行五里至西津,舊名浮橋頭,橋廢,以小舠亂流而濟。明嘉靖中始造石橋。又行五里至五河渡,與杭水會。二水合流十里至湘府潭,受胡村水。又十里有眾潯潭,又五里至港口,受乾溪水。又五里至西塌入宣城界。又行二百六十里至蕪湖入江,同入于海。

湯公山水 ,原出湯公山下,東北行十五里,至冷渡入杭水。

「千秋嶺」 水 出於潛,繚嶺麓,迤邐東北行,至寶石橋入杭水。

千頃山水 山在治南百里,與昌化中山畫界。「水出其麓,東北行七十餘里,至汪村,入杭水洋丁源水 。」 「水出昌化洋丁山,南流至石門,折而東,併吞眾流,水勢漸盛,冬筏春航,可沿可泝,至波羅溪入杭水。」

乾溪水 ,雨久則潦,眾流并積,兩岸莫辨。雨止,水立涸,故名「乾溪。」

《胡村水 》,其源有二,皆出廣德,而合流于胡村之陽。

篁嶺水 ,其源出旌德縣篁嶺山之陽,西達起源水,轉至橫溪會徽水。

仙人洞水 ,出昌化仙人洞山石中,罅而為洞,水從洞底側出,行七里,盡山注水坑,至橫溪入徽水。

滑渡水 ,出旌德石鳧石之腋,東流至滑渡,入本縣界,北至霞鄉入徽水。

葛村水 ,出涇縣寄馬嶺,遶葛村岡而南,合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