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3 (1700-1725).djvu/7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川水又折而東,至東岸,合殿基、深坑、長嶺諸水。「龍潭」 水 出文脊山石池中,廣三四丈,其深不可測,時見靈怪。世傳有龍潛焉,歲旱禱之多應。潭水東溢為澗,至虞塘北行至袁村入徽水。妙灘 在縣東五里妙山下,水色紺碧,鬚眉可辨,源出馬蹄山,通洪公潭。

洪公潭 在洪公山下。其水自妙山來,通相府潭。

相府潭 :在治北二十里。其源自洪公潭,而下接眾潯潭。

眾潯潭 :在治西北三十里。潭際石山壁立,有岩罅可泊舟,深不可測。旁有清泉極美。發源相府潭,注石馬潭而去。

石馬潭 在治西北三十里。一名「中潯。」 能興雲雨,歲旱禱輒應。潭旁有泉,或曰:「內有神龍云。」 石湖潭 在治南五十里。其水從仁德鄉來,逕於妙山下大溪、東川,溪流泡湧。又十里過蒜嶺,有峽石山洞,水流其中,仰望石罅,天如一線,是亦奇觀也。

官井 一在治東,一在城隍廟前。在廟前者味尤甘美,大旱不枯竭。

仙井 在十一都。邑人僊志睿鑿,構亭其上,以便行人,人稱為「義井。」

涇縣

水西山 在縣西五里。高二百餘丈。林壑邃密,下臨賞溪。前有葛仙井,後有東峰亭。又建寶勝、崇慶、白雲三寺。白雲後改西方院,今又改水西首寺。其浮圖對峙,樓閣參差。唐宣宗微時遊此,有「朝廷若問江南事,報道風光在水西」 之句。湖山 在縣西五里。上有小湖,故名。山高三百六十丈,舊有古廟在山頂,因暑月祈禱,難于登陟,人有默禱于神者。一夕,雷雨大作,神已遷畫像於山之下矣,遂為今「靈惠廟」 云。廟後走馬壟、甘泉並存。

白雲山 與水西山相接,下有白雲潭。

桂山 ,在縣西北十里,高十餘丈,前臨柳湖,舊有楊氏清華閣。山多桂樹,黃州太守方廷瑞揭名,兼有題詠。

楓坑山 與湖山相接,亦曰柏林山。高二百餘丈,院曰「柏林寺。」 後徙其額于南陵之梅根鄉。青山 在縣西十里。

盤坑山 在縣西二十里。岸谷宛轉,環兩山之間。上有西峰祠,民祈祀之所。

大小嶺 在縣西二十里。兩山相接,路通池州。蔣山 ,在縣西二十餘里。下有小路,入義上、義下兩鄉。

湖嶺山 在縣西二十五里,與楓坑山相接,高四百餘丈。山之絕頂可以望江,路通櫟山,為伏虎禪師往來憩息之所。

大寧山 ,在縣西三十里。唐猷州城設此山下,今「大寧寺」 地是也。

櫟山 在縣西四十里。高數百丈,周圍五十里,形勢高聳,竹木森然。入山有松逕數里,即唐乾元大師卓錫之所。塔跡見存。

雙澗分界山 在縣西四十里有奇,與南陵縣接境,中有路入池州。

雲嶺 在縣西四十五里。峰巒高聳,若接雲霄。陽山 在縣西五十里。高一二里,周迴千餘丈。其山一峰危聳,又有五壟圍遶,遍于一村,如土城然。舊傳有老人拄杖登山不返,人謂為山神,遂立陽山府君祠。

旵山 山:在縣西五十五里。

五城山 在縣西七十里。五峰環遶,如抱城郭。縣尉劉誼定名。

藍山 在縣西六十里五城山之左。高六百丈,周圍三十里,發脈於池之青陽,四時蒼翠。唐李白詩「藍岑聳天壁」 是也。

郭山 在藍山之右,脈自九華山來。昔有郭公明王祠,遺址尚在,即晉之郭璞也。

丹山 在縣西七十里。高百丈,廣十餘里,昔傳竇真人煉丹,上有丹池石竈。龍珠山 在縣西七十里,廣約五里,有圓珠狀,界於丹藍之間,二山奔趨而來,勢若二龍爭珠。鳳山 高百餘丈,世傳成周時有鳳翔於此。殿子嶺 在縣西七十里。舊傳西峰大聖以道杖拄地,地迸泉湧,四時不竭。鄉人遇旱祈禱,挹其水以祀,必獲「感應。」 因為立殿。

野爐坑 在縣西七十里。山有小池,名「天井」 ,約方二尺,深不可測。天將雨,池水先湧,間有帆席、鹽、蒲之屬隨出。或言與海通。

寨山 ,在縣西七十里。兵亂時,民多屯聚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