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3 (1700-1725).djvu/9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鼓城橋 在城南十里。水從孔家沖逕此入張家湖。

高橋 :在高橋鋪,距城五十里。

五里橋 在寶城門外五里。

陶公橋 在苦竹山

寒亭橋 在城西四十里。有寒亭鋪。

通津橋 在通津渡,從寒亭支流入青弋江。邑人祭酒湯賓尹建。

祝公橋 在雙牌鋪西

蕭公橋 在五花渡

鎮寧橋  、豐樂橋 二橋俱在拱極門直街。明永樂中,邑人湯文政建。嘉靖中,知府尹宇重修,亦名「尹公橋。」

七里橋 :在城北十里,當孔道。

佇雲橋 在敬亭南麓。里人汪泓慶建。

峽石橋 在城北十三里峽石山下。

竹塘橋 在城北五十里,近豹山。

仙人橋 :在野貓溝。仙人渡小河出口。

宋興橋 在郡北七十五里東山左。明益藩舍人張相建。

餘含橋 在餘含溪。里人濮鎬建。又別有鳳凰橋,里人濮鏞建。

寺左橋 在水陽鎮空相寺左。

水碧橋 在水陽東岸,北界高淳。

橫堽橋 在城北百里橫堽山。明宣德中,知縣蕭吉建。

玉溪橋 在黃池鎮,當驛道。明知府袁旭建。浮橋 在城北一百有十里,境分寧、太,地接江湖,乃上下之要津,水陸之總口也。舊設渡船二隻,人馬叢舟,每多沉溺之患。其最甚者,漲盈港汊,盜舟出沒,無從盤詰。康熙二十一年,知縣袁朝選相形繪圖,會宣、當兩邑設造浮橋一座,凡為斗船十二隻,渡夫改為橋夫,日司啟閉,夜則寧、蕪兩營撥兵汛守。浮橋既設,不獨便旅通商,實可消姦弭盜。地雖界限宣當即高、溧、徽、蕪等邑均沾永濟,其利普矣。

新城渡 在城北館驛前。三汊河宛句合流之所。

句溪渡 在城東三里。渡口有塔影。

下西渡 在華陽溪,與大河合流處。

黃渡 在邑南四十里。舊有義津橋,今廢為渡。後潭渡 :在後潭,近安山。

戴村渡 在水東

中洲渡 在水東

廟埠渡 在城北十里

油榨溝渡 :在城北二十五里。

新河渡 :在城北五十里,塞口山南,湖水出此匯大河。

環橋渡 在城東北四十里。

沈村埠渡 在城東北五十里。

掘港渡 在南湖口

東門渡 :由野貓溝通西河。

沙石渡 在沙石灣塞口山。

牛港渡 在慈溪

方家渡 在慈溪

龍興渡 在水陽鎮東西兩岸。舊設浮橋,今廢為渡。

管家渡 在城北五十五里。大河左分流,由小河西達黃池。

仇公渡  。季家渡  。束家渡。

《楊絲渡 四》渡由丁家灣達黃池。

玉溪渡 在黃池鎮南北二岸。舊時與當塗縣分造浮橋,久廢。後知縣袁朝選仍設。

楊家渡 在方山

周思渡  、鹽官渡  、南莊渡。

陳灣渡 俱寒亭境,由行廊山入青弋江。青弋江渡 在城西六十里,宣城、南陵分界。麻馬渡 在渾水港。

馬三埠渡 :在南湖,當白魚嶺之麓。

曲河渡 在南湖口

仙人渡 在野貓溝

寧國縣

孔夫關 在縣東南一百一十里。宋南渡時建。夫子入吳時適此,故名。關廢址存。明正德丁丑,孝豐湯九毛寇聚撫按以事聞,本府同知魏浚、推官萬潮、知縣王廷相奉檄率眾守禦。時六月雪深三尺,湯寇就擒。比奏祈感龍王之應,敕孝豐縣春秋祀之。此關在本縣十三都,《三圖通》:孝豐章陳村。

千秋關 ,在縣東百二十里。《雲梯》通於潛縣六都阮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