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3 (1700-1725).djvu/9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豪塹關 在縣東一百二十里十三都,通於潛縣「一都天目山。」 今關廢址存。

唐舍關 在縣東一百里八都,通孝豐縣上梅、西溪。

銅嶺關 在縣治東一百二十里十二都,通於潛縣「石佛殿。」 今關廢址存。

白沙關 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十四、五都,通昌化、於潛二縣界。今關廢址存。

馬嶺關 在縣南八十里十七都,通昌化縣界。董嶺關 在縣東八十里七都,通孝豐、廣德二州縣界。

長洪關 在縣東三十里,通廣德、上沖。

楓樹嶺哨臺 :在縣西五十里二十四都。林密險隘之地,所當防守。

獨蛇關 在縣西四十五里三十三都西塢村,通宣城輔堂山、東溪,皆茂林險隘之地,所當防守。

盤坑嶺關 在縣西三十里濟坑進十五里,即獨蛇關。

伏嶺關 在縣西七十里三十二都。《一、二圖》新坑,源通宣城、密壟,寇盜出沒不常,所當防守。關廢址存,亟宜建立。

分水嶺關 在縣西南八十里西坑山之上,通宣城盤嶺,華陽西境之大要害,當與千秋關、長洪關並加意防禦焉。

叢山關 在治西一百三十里,績溪、寧國分界之處,寧遠、績近,近有徽兵防禦。

西津渡橋 在縣西三里。明嘉靖中,鄉紳楊求吾募建。

城東獅子橋 在東城門外,明景泰甲戌胡文通建。

城南附郭橋 在縣西南街口,即名「南塘橋。」 東郭橋 在縣東一里。一名「觀音橋。」

薛家橋 在縣東一十五里。明景泰庚午胡文通建。

薛公橋 在縣西二十里。明洪武間建。

祿青橋 在縣東一百一十里,左青山,右萬祿山,因名焉。明崇禎間,仙中丞建。有碑記。

三台橋 在縣西六十里牛頭嶺下。

大橋 在縣西七十里環溪。章氏合族建小橋 ,在環溪大橋之上。

通濟橋 在縣西四十里蟠龍鋪。

赤坑口橋 在縣西五十里羊灣之上。官埧溝水從橋過,關係甚大,近被水衝,黃族重修。金華橋 在縣西六十里殿基水口。

八畝橋 在縣西六十里殿基村裏。

泗沿橋 在縣西六十里。

朋坑橋 在縣西一百里。

竹坑橋 在縣西一百里。

關英橋 在縣西一百一十里。明洪武中建,歲久傾圮。弘治元年,饒佐重建。

金坡橋 在縣西一百二十里,義民胡廣建。跨龍橋 在縣西一百三十里。明洪武初建。成化間圮於水,邑人饒養滋復建。

白石橋 在縣南五里,明洪武中建。

南郭橋 在縣南二百八十步。明弘治甲子,歙人程榮華建。

西灣橋 在縣南二十里。明永樂癸未,章捨保建。

牡丹橋 在縣南五十里,明洪武中建。

奚頓橋 在縣南五十里。元至正中建。至明永樂癸未,葉氏重建。

鳳凰橋 在縣南五十里,明洪武中建。

何村橋 在縣南八十里。元至正中建。明洪武中,楊民慶重建。

前鶴橋 在縣南八十里。元至正中建。明洪武中,金三保重建。

冷渡橋 在縣東南九十里。明洪武中建。正德間,里人仙志睿、朱文熙易以石。嘉靖十年,奚聞禮募眾復建。有《記》。

福源橋 在縣東五十里。土名「六都橋頭。」 宋建後水衝倒。明嘉靖中,奚文顯重建。

寶石橋 在縣東一百五里。明正德間,義民朱文榮建,有《記》。

太山橋 在縣東七十里。土名「七都播狼。」 明洪武中建,有《記》。後水衝倒。成化中舒洪重建。利市橋 在縣南一百里。明洪武中建。

雙溪橋 在縣北一十里。

斜橋 在縣北一里。明正德中,邑人章麋建。澳渡橋 在縣南一百一十五里。仙志睿建。繼祖橋 在縣東三十里。邑人胡紹昌建,又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