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6 (1700-1725).djvu/10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八百三十九卷目錄

 和州部彙考一

  和州建置沿革考

  和州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和州星野考

  和州山川考

  和州城池考

  和州關梁考

  和州公署考

  和州學校考書院社學附

  和州戶口考

  和州田賦考

  和州漕運考

職方典第八百三十九卷

和州部彙考一

和州建置沿革考       通志

本州

《禹貢》
揚州之域春秋屬吳後入越戰國屬楚秦

置歷陽縣,屬九江郡。漢初淮南國,後復屬九江郡,析置陰陵縣。東漢歷陽侯國,隸九江。三國屬吳,為重鎮。晉屬淮南郡,析為歷陽、阜陵、烏江三縣。東晉改歷陽郡,隸豫州,龍亢屬焉。劉宋置南豫州。齊仍歷陽郡,析置臨江郡。梁太清中屬東魏。紹泰中,與北齊修睦,遂更名和州,和州之名昉此。陳宣帝末,屬北周,併龍亢地入歷陽。隋、唐間,迭稱和州歷陽郡屬淮南道,武德中,即龍亢地置含山。五代楊吳、南唐迭有其地,後入於周。宋仍為和州,隸淮南西路。元升和州路,尋復為和州,隸廬州路,仍領歷陽、烏江、含山三縣。明以三縣省入州,又降為歷陽縣,隸廬州府,尋復和州為直隸州,析置含山縣屬之。

皇清因之,隸江南省安徽布政使司,編戶四十一里。

領縣一

含山縣

春秋吳昭關。秦歷陽縣,屬九江郡。漢因之。東晉僑立龍亢縣。南北朝宋龍亢。齊因之,屬歷陽郡。梁屬和州。北周取其地,併入歷陽。唐武德中,析龍亢地置含山縣,取州境「含山」 為名。五代南唐、宋、元俱因之。明先併入州,尋復置縣,屬和州。

皇清因之,編戶十八里。

和州疆域考形勝附  州縣志合載

和州疆域圖

和州疆域圖

本州

東至江寧府江浦縣穴子河界,六十里。

西至含山縣六十里,至巢縣界一百二十里,南至無為州裕溪界九十里。

北至全椒縣後河界七十里,至縣一百里,又北至滁州一百六十里。

東南距揚子大江,為太平府六十里。

東北至江浦縣,一百里。

西南至無為州一百五十里。

西北至合肥縣,二百八十里。

自州治至

京師二千二百八十里,至省城一百三十里。

東西廣一百八十里,南北袤一百六十里。《含山縣》。

州西六十里為「含山」 ,東至本州祁門鋪二十里,西至巢縣界首鋪四十里,至巢縣共六十里,南至無為州新澗圩八十里,至州共一百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