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8 (1700-1725).djvu/10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蘭竹軒 余仲敬講學之所,在歲寒溪西。「孝子堂 」 在報德寺觀音堂後,為孝子祝厚慶立。明季廢。今建準提閣。

霜露臺 在七都。宋學士汪藻建。元尚書汪澤民重建。

怡情亭 在八都。董悟致仕歸,與伯仲二兄建立,以敦友愛。

冰玉堂 在八都聖壽寺,程沙隨、董季興二先生講學之所。

茅山書屋

風泉閣 在二十一都。宋項立卿建,後廢。明正德間,其裔孫項森改建茅山下荊林地,名賢詩詠甚多。

釣雪亭 在二十三都。張樸建。

安仁縣

興安廢縣 在縣治北。晉永嘉中置。

石港城 在榮祿鄉。元至正壬辰,兵起,王溥就所居依山臨溪,築城以自固。明洪武初,歸附,解拆,運石赴鳳陽府,甃千步廊。

興安鎮 在北隅徽州關。元置興安鎮尉司,後廢址存。

河圖仙壇 在十二都,宗師吳全節葬地,有敕賜元學士虞集撰碑。

洗馬池 在縣南六十里吳嶺之巔。闊一畝許,深丈餘,四時澄清不涸。時傳吳芮與車王戰於此。洗馬有馬跡,巨人跡存。邑人有旱禱輒應。丹池 在縣治東果老峰頂上,闊一尺,深七寸,世傳晉仙人張微煉丹之所。

方家站基 在縣信州關外。元置馬站。其地明洪武初,以通水路,革之,故址存。

柳進士廟 在二十四都梨浦嶺南,故址存。耙石 在縣南二十五里榮祿鄉。其石奇崛,遍生港中,上泝龍虎山水,世傳仙人以耙耙之,乃可通舟。至今有「耙石」 二大字并耙齒痕、巨牛蹄跡存焉。

義井 在縣西隅。宋知縣蔣靜相方得泉於此,乃鑿之,遂得大泉濟民,又疏地氣,邑人亦罕災疾。兵後湮塞。明洪武初,知縣李琛令民浚甃如舊,人皆利之。

瀑布泉 在十四都馬祖岩下。飛下十餘丈,四時不涸。馬祖寺僧引之,以供日用。

團湖戰場 在七都。宋張孝忠與元兵戰死於此。

玉真臺 :在縣治後。唐進士柳敬德過寓此讀書,刻「玉真臺」 三字於石。

玉石臺 :在縣治北三十里。《唐碑》稱「玉山雲岫,巖巒甚奇。」

「經德堂 」 「在玉真書院」 內,吳紹古建。

絕境堂 ,王十朋守饒,嘗有《絕境逍遙雲錦洞》詩,自註云:「安仁有《絕境序》。」

挹仙亭 在縣治東挹仙嶺,故名。

清風亭 在儒學南。宋知縣汪杞建,倣「穆如清風」 之義,今廢。故址屬學。

乳香閣 在崇義鄉。宋尚書湯漢建,為讀書之所,今廢。

曲肱寮 在榮祿鄉,宋熊彥詩建,自號「曲肱垗。」 上幽亭 在崇義鄉金竹村,尚書周洵遊憩之所。

「觀魚」 亭 :「尚書湯漢建。」

看雲橋 在縣治西。元上卿吳全節建,順帝書扁賜之。久廢。

萬年縣

龍潭 按《縣志》:在虞坊村錦田坐後高祖峰麓下有圓峒,新舊凡二所,深廣各丈餘。其舊峒不知始於何時。新峒乃順治十年大風雷雨雹,雲霧四起,龍從中出。時居民跡之,見石坳中一新穴,四圍不見泥滓,中潔淨如掃,至今不生草木。煉丹池 按《縣志》:在仙雩村仙鶴山上,漢張道陵煉丹處。至今丹灶、丹井遺跡猶存。

神應坊 按《縣志》:在雩紫峰上有廟,主香火者為浮丘王、郭三仙。明成化中,郡淮府王疾,召諸醫皆不效。因雩紫靈,遣使禱之,出榜遍招良醫。時浮丘化為道人往療,一劑而愈。酬以金帛,辭勿受。王異,詰之,知為雩紫浮丘,遂建坊旌之,額曰「神應。」 今坊尚存。

仙巖 按《縣志》:「在荷溪村崇德寺後。嶺高數十仞,石山帶土,山麓則純石劈開一洞,闊數尺,深丈餘,右轉一堂,深二丈許,旁有一室一石,酷類觀音。又有石棋枰列子十餘。別一小池,廣深數尺,春秋有泉注,秋冬則乾,入必秉火。凡騷人韻客遊憩其中,往往留吟紀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