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石誦經
仙桃石 在縣南八十里。日映紅鮮,其形如桃。水簾洞 在縣南八十里。洞中可容數十人,洞口懸崖而下如垂簾。
風洞 在縣南五十里。洞口空狹,常有風氣噓吸,因名。
壁魯洞 在縣南八十里,又名西源洞。居絕壁之上,闊二十丈,內有小洞,不可入。白真人嘗指授漢天師神虎之法於此。唐皮日休詩:「劉根昔成道,茲塢數千年。毿毿被玉體號曰綠毛仙。」 芒洲 ,在縣東一里。舊產鬱金香草,今無。桂洲 、琵琶峰聳立震方,西折而為洲。洲之陽又適與琵琶峰對,而象暨雲堂諸峰,乃屏於陰洲,寔山水之會也。明大學士夏言先世嘗居其上。
薌溪 在縣東南五十步。洲出鬱金香草,故名。其源由玉山之鎮頭,合鉛山之分水,過弋陽,經縣治入安仁之錦溪,匯於彭蠡湖。
上清溪 在縣南一百里。其源有二:一發自分水嶺,北流經羅家洲,一發自南城縣高阜山,北流經梅潭,至人王渡,合而西流入於錦溪。須溪 俗呼羅塘港,以其水疾而駛,斯須而逝也。舊《志》云:「縣在須溪」 ,殆謂是歟。發源自光澤縣大源官山,東流百里,經火燒山,折而北流,受南鄉三十六源水,至中帆渡入薌溪。
鑿石潭 在縣西一里許。其涯有十二竅,各大一尺,深丈餘。巔舊有烈女廟,附會伍子胥渡江故事。今廢。
聖井 在縣東南八十里龍虎山,三井相連,一井在絕頂,人跡罕到,世傳「有龍居之。」 投金鐵重物則浮,楮帛輕物則沉,苟不精,盤旋而出,受之必泛物以酬水。黝黑中產異魚,雩者迎以致雨屢驗。
三台井 在縣南百里仁福鄉。三級相連,四時不竭,故名。
丹井 在貴溪縣上清宮門右。其水清淺甘香,雖旱不竭。
白水井 在龍虎山前。俗傳明永樂間有內臣謁之,少頃黃龍出現。
龍女井 在貴溪縣南九十里仙源鄉。俗傳昔有人見婦人櫛髮於此,追至其所,遂投井下。後人因求雨有應,故名。
義泉井 在貴溪縣南七十里仁福鄉。當入閩要路。里人涂氏鑿井引泉,作亭其上。真人張宇初題曰「義井泉。」
鉛山縣
鵝湖山 在縣北十五里鵝湖鄉。周圍四十餘里,蓋縣之鎮山也。諸峰連絡,若獅象犀猊,殆一二十計。最高處為峰頂三峰。揭秀《鄱陽記》云:「山上有湖,多生荷,名荷山。」 東晉時,有雙鵝育子數百羽,翮成乃去,更今名。唐大曆中,大義禪師植錫山中,雙鵝復還。山麓有仁壽院,乃禪師所建,今名鵝湖寺。唐張濱詩:「鵝湖山下稻粱肥,豚柵雞栖對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
東山 在縣東三里。翠微間有亭。宋紹聖五年,尹蘇堅題其額曰「儁遊。」 趙克夫治其地為東園。今廢。
天柱山 ,在縣東三十里,接下渠源。天柱名山,天下有四,茲其一焉。
錦屏山 ,在縣東五十里。山形壁立,如開圖障,亙三百步,崖石老翠,花木閒秀,入其間如登閬風。
鉛山 ,在縣西四里。一名「桂陽山。」 產鉛,縣因之名,今無。
薜尊山 在縣西五里。宋皇祐中嘗產銅,今無。馬塢山 在縣西七里。宋元豐中嘗產銅,今無。銅。寶山 在縣西南七里招善鄉。一名「七寶山。」 石竅中膽泉湧出,浸鐵成銅,天久晴,有礬可拾。宋建隆三年置銅場,今泉絕俱廢。
洪洋山 在縣南五里。宋治平中,嘗產青綠。政和年間即廢。
葛仙山 在縣南五里招善鄉,巍然作鎮。由山北真淨寺循澗且盡,始緣鳥道,至山之半,猶歷三十六嶪,一嶪一高,方至絕頂。有「上馬、下馬、試劍、息心」 等石。丹井、仙壇,為葛元福地。
芙蓉山 在縣西北三十里仁義鄉。峰巒聳秀,縣境諸山之最勝者。
狀元山 在縣西北六里。宋狀元劉輝讀書地也。中分為路,東曰「桂林」 ,西曰「清風峽。」 本土山,輝始經之。洗土至骨,石多空嵌,中得巨礱,兩崖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