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8 (1700-1725).djvu/11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巖寒氣逼人,有讀書巖,古藤皆數十丈,盤結左右,躡級而上,隨形賦勝,若小蓬萊。其下復偃津流為雙溪。

分水嶺 在縣南七十里。閩楚自此分流,故名。月巖 在縣東二十里戒珠院之右。石擁土中者甚富。巖高丈餘,如圓龕狀。前有天然石梁,由梁升,有雙柱。宋慶元四年,尉吳紹古得之,命今名。

八字巖 在縣西四里,即白石之巔。有「天成」 八字,極端楷。俗傳呂真人逐蛇入巖中,以劍畫成字。

積翠巖 在縣西四里。晉太始間,高將軍獵逐白鹿,至積翠巖。《方輿記》云:「積翠巖房蓄煙靄,五峰相對。自五峰以東,由斷玉峽二十餘步,有石屹立,名擎天柱。」 又一巖天成兩竇,如日月相對,名合璧。循右轉有雲壑、藏雲洞、玉麒麟,餘可名者尚多。宋慶元六年,趙不迂開闢。中為堂,望之如五雲縹緲間。後得拄杖泉,亦足用。

雲巖 在縣西十八里,直嵩山之前,松徑數百步始至其巔。兩崖崚層皆怪石,有蛟螭蟠狀。其上天窗寶蓋,不可形模。地勢漸高,道人為橋、為堂、為殿,皆因其次第。一穴可容百許人,若雲巖潝然而興,雲則斯須雨降,為禱祠之所。穴盡處有疊石室甚隘,云「初異物,以黃泥封之,與道人為界,泥今亦化為石」 ,指痕尚存。

清風峽讀書巖 ,在縣北十里。天成一龕,僅可盤旋。宋狀元劉煇讀書其中,手題「奎星狀元」 四朱字於巖石。今以水滌之,其朱益顯。

章巖 在縣北四十里,一石斗起,不開,巖竇如半規狀。中為宣梵院,巖心有石鏡一巖赤色,鏡獨如玉。往來題記殆遍。宋宣和間,洪芻、王師心刻表其上。

蕊雲洞 在縣東三十里。極山之巔,循澗六七里始至,有飛瀑臨其前。洞之口如門者三,中倚一石,若屏狀,周旋可轉,最後懸一龍首,水出不竭。由外而內,類碧玉池。中起蕊雲,縝密可玩。舊名「徐塢」 ,因其狀,更今名。

石城洞 在縣西二十五里。石門如城,傴僂而入,得石室明甚,四壁嶙峋,怪石皆作磬聲。又有石鐘,高不可擊。左一洞可容百許人。宋紹興間,耘山者因地陷得之。

燕洞 ,在縣西六十里。前臨澗水,必葦航可渡。洞口敞顯,中亦深明,直十餘丈,有石坐、石蓮之屬,其色黃,山巔石之瑰奇者清潤可愛,俗號「燕洞巖。」

紅羊石 在縣北十里梅家渡上。山巔怪石十數,或坐或立,若羊然。

九陽石 在縣西北三十五里汭口。沿溪九山相連,無林木,色如生鐵,狀如覆釜,以「九」 數得今名。

黃檗源水 ,在縣西一百二十里。源出邵武界,沿流入於桐源。

桐源水 ,在縣南五十五里。源出邵武界,合眾流經縣三十五里至汭口。

車盤水 在縣南六十里。源出崇安分水嶺,沿流三十里,入於桐源。

上下渠源水 在縣南六十里,源出崇安界,沿流六十里入於桐源。

西湖 在縣南門外,舊名「江家湖」 ,旁有寺觀,中涵鵝湖山影。

清湖 在縣西二十五里清流鄉。其水縈帶如玦,瀅澈可鑑,故名。費鵝湖兄弟徙居焉。

焦溪 距縣百餘步。源出洋源山,沿流經縣治,循山溪嶺入於溪。水色黃,沾衣則腐,以灌溉不損物。

紫溪 在縣西南四十里。源出紫溪石壟,六十里入桐源。

雙溪 二水,發閩界,循鴛山流入善政鄉,山迴溪合,風氣攸止。明汪宗伯兄弟徙居焉。

大王潭 在縣西二十五里,為信河最深澄處。瓢泉 在縣東二十五里,形如瓢,宋辛棄疾名之。

葡萄井 在縣三十里汭口街。昔有葡萄生井上,蔓延於街,里人汲井泉以資灌溉。明洪武間塞。

石井 在縣北四里。巨石間有竇湧泉,匯為井,上結龕覆之,井上石文隱起錯縷,如蓮花倒生。縣多膽,水味澀,此獨甘,晝夜流不竭。溉田數百頃。唐光啟中,嘗賜額名「石井。」 宋朱晦翁詩:「一竇陰風萬斛泉,新秋曾此弄清漣。人言湛碧深無底,只恐潛通小有天。」 通判軍州洪芻有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