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8 (1700-1725).djvu/5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石螺峰 去治西五十里,巉巖多石。山之陽有石室,紋如螺,故名。又曰「紋如羅,作羅峰。」

五彩山 去治西八十里。戰國吳申徙居。生芮時五彩雲見,故名。

洪崖山 去治西北六十里,瀕鄱湖,自武陵綿亙十五里。山陰有圓麓士之膚,白石皭然如龍,晉張氳煉丹。舊有丹井、丹竈,建仙壇、拍笑亭。康郎山 去治西北八十里,居鄱湖中。舊云康氏居之,故名。又謂其能抗風濤曰「抗浪。」 有忠臣廟。有守備府,有兵營。

福屯岡 :去治南五里。多石,無草木。

三寶山  ,玉馬山 ,去治南十里,山下有白石如馬,或云「馬鞍山。」

鄔石山 ,去龍窟北五里。

貊皮嶺 去龍窟南五里。嶺下有石龜,張吉葬焉。

霞山 :去治南四十里。

白馬峰 去治南六十里。按《明一統志》,在縣南山下有白石如馬,俗號曰白馬山,唐改曰玉馬。古聖峰 去治南六十里,峰極高,可望龍虎山。撥雲峰 去治南七十里,有僊跡曰華山。謝枋得陟其嶺,曰「此山宜居隱士。」

石虹山 去治北十里,即大石小石。連郊帶湖,怪石疊起。小石山有巖小門人中可容十人,有古篆二十八字。舊有僊子棋盤機車,今廢。按《明一統志》:「有橫石跨水,文彩若虹。又有一石室甚廣,旁列石障如屏風。」

武陵山 :去治東北三十里,臨大湖。元末兵起,吳宏立營其上,名「武陵營。」

龍窟河 去治西南十里。傳有白龍潛窟中,時出為雨,故名。其浸為鄱湖水,發源自信州興業,迂迴四百里,合錦江,過霞山,逕大溪,至桐口灘分派其西北由佈村走龍窟,受潤陂水,注瑞洪,入於鄱湖。其東北逕八字嘴,走馮田,過黃坊,注珠湖,至饒河口入鄱湖。其潛由八字嘴逕破穴,入城前,走西津。又自城前分新開河入市湖,出西津北折分派會珠湖入鄱湖。

餘水 在縣治前,即市湖,蓋信州興業水之餘者也。中有越水,天氣清朗,泓然無波。其紋或圓似鏡,或長似練,不與眾水混,味甘且重。陸羽取烹茶,韓彥長曰:「羽以味似鏡湖水。」 鏡湖者,越地也。或曰:水在於越,故名。水之入市湖,凡餘者三,又曰三餘水。按《明一統志》:會縣之輒南諸溪餘水,故名。以其三道而入,又名三餘水。或曰:「吳、楚、越之餘水也,故名三餘。」

西津水 迤走西北,至樹港嘴分南走者祝家灘,走南湯夾管櫪赤岸出傅家夾,會龍窟大河。自祝家灘下又一支走金家灘,逶迤北去朱雷灣,過白家渡、石橋新開河,東會珠湖水入饒河。其樹港分北走者,過嚴家渡、石灰埠,逕毛家渡、雷家渡,凃港東會於珠湖。馮田水 北走張家港,逕沙港受萬年古樓埠水,走黃坊,受縣東湖。陳塘港水過珠湖,受樂平、浮梁二水,繞郡城饒河口入鄱湖。

鄱湖 即彭蠡,其漲也,茫無津涯,溢入餘干縣治,往年民多苦之。故老嘗曰:「餘干水鄉也。」 大都信水 從東南來,至潼口灘分,環抱邑治三匝。會於鄱湖者為大合,會於珠湖者為小合。歷代陵谷更變,宋時龍窟一躍可過。今大河直擣龍窟,其沙港西津遇漲能通市湖,冬涸則車馬如行陸地。

康郎湖 ,按《明一統志》在縣西七十里,即鄱陽湖南涯

族亭湖 ,按《明一統志》在餘干縣西八十里,後漢張逸封族亭侯,因此名也。

潤陂湖 按《縣志》:「去治西南六十里,其源三,一出李梅峰,東流而西,一出臨川縣大梅嶺,南流而北,一出進賢縣贊王嶺,西流而東,同過巖前陂北,下為潤陂,西流至族湖,會龍窟大河入於湖。」

古埠水 按《縣志》:「去治東三十里,一出貴溪鶴嶺,一出安仁洪大源,至三公橋合流至餘干大田,西迤北過九芝,由柯村渡至古埠,會馮田水,走黃坊合沙港水入珠湖。」

樂平縣

康山 在縣東,為縣主山也。其麓有康氏居,故名。亦名「東山」 ,并以為邑號。

登高山 ,在縣東二里。

烏石山 在縣東三里

吳溪山 ,在縣西。山有石室,中有石人、石鼠。翥山 ,在縣東十里,北源樂安江。吳平彭綺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