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8 (1700-1725).djvu/6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皇清康熙九年,知縣王萬鑑「重修。」康熙二十一年五

月內霪雨摧崩數十餘丈。後知縣張勵知捐貲買石,雇工修砌完固。

饒州府關梁考一       府志

本府。鄱陽縣附郭。

永平關 在縣南門。隋梁文謙、劉文宏官此。石門關 城北一百五十里。

大龍橋 府治東。梁鄱陽王蕭恢宅於北,建此,翼以石欄,下有碧洞。元總管常福生建海會閣於上。

小龍橋 與大龍橋並跨澹津。梁天監間建。鳳池橋 ,通鳳池,東流與澹津合。

通賢橋 郡城內西北諸水逕此入茭池。胡家橋 ,胡補闕閏故居俱在西隅。

王公橋 西隅。宋知州王十朋徙知夔州,民走諸司,乞留不得,至斷其橋,十朋乃以軍從間道去,眾葺斷橋,因名。

德化橋 南隅延賓坊東。舊名「朝宗橋」 ,宋宣和郡人周士全創,泄澹津水歸鄱湖,有四角亭,今燬。

臙脂橋 永福寺東,鄱陽王蕭恢宅,宮人常遺臙脂水流出,故名。今土井巷口。

東流水橋 晝錦坊

白蓮橋 長沙王廟右

畫橋 與德新橋、永平橋共泄東湖水為「三汲浪。」 後被居民占塞,太守黃公清出疏濬復舊,有《記》。

寶勝橋 在東北關。石砌,跨東流湖水尾。唐僧寶勝居于橋,故名。元泰定,邑人王西玉建寶勝閣於橋上。今燬,里人胡侍郎重建。

德新橋 永平關泄東湖水,宋嘉祐三年創,覆以亭。亭後有觀音堂,明萬曆間燬,甲辰重建。

皇清兩被焚,今止建堂,而亭尚未建。

東湖橋 即「繫虎橋」 ,通薦福寺。唐僧慈濟往來東湖,常與虎俱,時繫於此,故名。

張公橋 近薦福寺

激揚橋 後山隊。明萬曆間,大木流至,里,民析之,建亭於上,色如烏木。

閘口橋 鄱江門東,一名「臭河橋。」 明洪武間重建。

宣化橋 朝天門外,即弔橋。明洪武十一年重建。

靈芝橋 靈芝門外,即弔橋。明洪武十一年重創。

《永平橋 》永平門外,即弔橋。

浮橋 芝山驛前,橫亙鄱江,為古馬站道,今廢。施家橋 激揚橋左。

竹馬橋 蠙州教場西

《烈女橋 》《後山隊》。

楊玫橋 岳廟前。跨湖北通青山渡,舊名「澤門」 ,後因村民楊玫為義犬所救事,因名。宋紹聖二年建。

格勒橋 三四都。跨湖水尾,東通小渡鋪路。晉王遙陞仙,從者黃氏方擔柴經其地,聞之,棄而去。俗以擔柴器為「格勒」 ,故名。

鄭公橋 三四都。宋鄱令鄭日新有善政,民懷之,作亭橋畔,故名。

太平橋 三四都。宋熙寧甲寅創,至元己卯重修。

璩卜橋 三四都。相傳璩氏所建,故名。

國安橋 三四都

盧橋 五都

板步橋 六都

花橋 五都

焦子橋 七都

新橋 七都

松橋 八都

河山橋 九都

界牌橋 二十都

湖口橋 二十一都

下市橋 二十都

白石橋 三十都

南山橋 三十一都

龍峰橋 三十七都

鮑公橋 三十七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