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8 (1700-1725).djvu/6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外縣

餘干縣城池 ,秦時置郡縣,城池始建,無可攷。至讀劉隨州詩,則知唐時已有,相傳為林士弘所築。閱代滋久,漫無遺跡。嘉靖壬戌,撫臣胡松以閩、廣寇起,檄知縣黃士元「徵丁糧築之。周迴三里,延袤一千二百丈,高一丈七尺,厚五尺。」 為門九:南曰通和,東曰長春,東南曰文明,曰通賢,北曰拱極,東北曰陰德,西曰武靖,西北曰「順民」 ,曰「永熙。」 水門三,宿衛之廬二十有四。鄱陽姜金和有記。正南一面及西北瀕水,餘多枕山。隆慶間,知縣鄭繼之修。萬曆中,知縣劉諧登城諦觀,見其橫闊中縮,多濱水,易傾瀉,且多門未可與守。命工就圯者葺之,甚者重築之。又令塞拱極、順民、永熙、通賢、陰德五門,並塞三水門,改建高冠門於冠山之上。崇禎間,知縣袁世順重修。亂後城樓雉堞無存。

皇清順治十六年,知縣劉毓安重建東、西北三樓。康

熙二年,知縣江南齡繼修。其舊塞諸門間,從民便開之,復多傾圮。康熙二十二年,知縣呂瑋重修。

樂平縣城池 ,唐中和間,自樂安舊城遷今治,故無城,但立四門:東曰洎陽,西曰「襦褲」 ,南曰「利涉」 ,曰「景豐。」 宋末立排柵為城,建四門:東曰「朝天」 ,西曰「平西」 ,南曰文明,北曰「拱北。」 元至正間,因兵焚燬。明正德五年,水南盜起,知縣龔淵即四門遺趾築之,砌以石,每樓一座,更名新之。東曰「東安」 ,西曰西樂,南曰「南平」 ,北曰「北順。」 北順尋火。十一年,知縣張文應重建如前制。嘉靖中,巡撫都御史胡松檄知縣黎楚度地興築,城郭屹然。設正門四:東騰暉樓,西燦壁樓,南朝宗樓,北拱極樓。第南隅一城,以小河逶迤,制未廣闢,且當學宮之前,掩隔內河。萬曆間,知縣金忠士闢建,門曰「文昌」 ,樓曰「萬魁」 ,在泮池之外,帶河之內。後以《堪輿》言不利,復塞之。

皇清城郭仍舊。順治十年,知縣王德明重加修葺。康

熙十年,知縣王道隆建四門城樓,築壩引洎水東流以衛城郭,培地脈。有《記》。

浮梁縣城池 ,元築城利陽鎮,至正己亥,移築縣治。庚子城「成,四周七百二十四丈,高一丈六尺,積四里八步,浚壕深廣各一丈五尺,設東西、南、北、小南五門。明洪武初,饒州守禦千戶所巡守之。己丑,罷,日久坍塌殆盡。永樂中,取磚石砌之,惟存東、西、南北址。正德戊寅,劉守愚砌《水南》《拱極》二門于南北。嘉靖庚子,水溢」 壞。汪宗伊因故址重修五門,扁其東曰「和風」 ,南曰「晏城」 ,西曰「百遂」 ,北曰「靜定」 ,小南曰「戊己」 云。乙巳,阮垕以小南門位在戊己門,順震水,堪輿家謂土牛奔,居民頗不利,乃塞小南門。戊子,又壞。蕭奇勳更築之,越三月竣事,增小東、小北二門。又訓導霍文玉請于縣增新南門,以為學宮文筆。是為八門。萬曆壬寅五月,大水衝壞二百餘丈,知縣周起元修築,更扁東曰「敷和」 ,南曰「任興」 ,

皇清康熙三年,知縣蕭蘊樞重加修葺。

德興縣城池 :「環山為縣,四望如堵。古無城池,有司止築起鳳門於南,化龍門於北,白鹿門於東,惟西路襟帶溪河,天門一山,下為鎖鑰。」 明正德己卯,姚源洞寇掠德興,知縣趙德剛伐木為柵,與賊角,以身當寇而民即安。嘉靖丙辰,知縣許高請于上議,既允,以遷去。壬戌,知縣何廷相奉西臺檄,始城焉。周一千一百一十餘丈,高二丈。為門六,南北各一,曰「鳳儀」 ,曰「拱辰」 ,東西各二,曰「慶成」 ,曰「朝陽」 ,曰「近天」 ,曰「文明。」 西城帶河為濠池,東南北依山,險阻阨塞,庶稱險固。萬曆乙未,西門火燬,知縣何鏷更築之。

皇清知縣鄭士樟重修。

安仁縣城池 ,「明正德庚午,知縣薛球為姚源賊衝縣,官民廬舍,焚燬殆盡,遂築土城,大約六百餘丈,制尚草率。嘉靖丙戌,兵備范輅改築石城,周圍七里,尚欠高厚,未足為恃。嘉靖壬戌,巡撫胡松檄縣修築,約一千三百餘丈。其垛石、腰牆、窩鋪一如府制。」 門九:東曰育仁,西曰正義,南曰歌薰,北曰「拱極」 ,東南曰興賢,曰「雲錦」 ,西南曰「觀瀾」 ,曰「便民」 ,曰「通津」 ,規制雄偉,足為一縣保障。池壕惟東隅一帶,縣脈所人,不宜疏鑿,西南北三面俱臨大河,湯池之險,殆天造然。

萬年縣城池 四。周六百八十丈,高丈八尺,厚半之,雄堞一千四百餘,外繚巨石,以護其趾。穴四門,門每架樓,東寅賓,西西成,南時阜,北拱極。池深廣每丈餘,遇門則架梁以通行者。明崇禎七年,知縣金偉重修,增築四門,俱更舊名。後北門復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