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8 (1700-1725).djvu/7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九江道 在里坊東,即按察司,知縣程瀚重建。舊通判府 在鄧家埠,去縣南四十里,接壤金谿。貴溪東鄉,商賈所聚,他邑盜賊時出入于此,故建以鎮之,今裁。

白塔巡檢司 、稅課司 俱在長城鄉,去縣五十里,今廢。

田南巡檢司 在崇義鄉,後改「北倉」 ,今廢陰陽學。

醫學 在「布政分司左。」

僧會司 在玉石寺

道會司 在崇文觀

義倉 在縣治北游藝坊,西入小巷二十步許。明正統七年,即天王寺廢基鼎建。

東倉 在榮祿鄉石溪村,去縣一十里。

西倉 在長城鄉山下村,去縣四十里。

南倉 在崇德鄉嵩塘村,去縣六十里。

北倉 在崇義鄉田南村,去縣三十里。

玉真倉 在縣治北柳真君祠右。先是本邑收納稅糧于舟次。明正統六年,知縣項備于祠之兩廊及西隙地各立一百餘間,以備徵儲。

皇清知縣程瀚改建于塔前,名「仁裕倉」,尋兵燬,知縣

侯弘基重建

漕兌倉 在省城進賢門外橫街。明萬曆間,知縣魏鳴朝建。

皇清順治間,知縣史可信重建,後圮。康熙二十二年,

知縣丘象豫復建

養濟院 在流沙港

《漏澤園 》在東門外黃岡。

萬年縣治 。先是縣治在山之上,乃都憲任漢命知縣陳欖建「孚政街」 前,尋燬於賊,今移置山麓,後以高山為屏障。前有遠山,如拱如揖,面牆孔道,氣象軒豁。乃都憲俞諫、參政吳廷舉、副使許庭光規畫也。

皇清初,廊房及門俱圮。康熙四年,知縣汪之禎捐俸。

重建大堂,扁曰「阜成。」 康熙十年,知縣王萬鑑復建廊房及頭門二門。康熙十八年,知縣柯彥芳鼎建勞心堂。康熙二十一年,知縣張勱知捐貲重建退思堂。堂西為丞衙,堂東之前為捕衙。布政分司 、按察分司 俱在寅賓街。

石鎮巡檢司 在石頭街。

仙鶴寨巡檢司 舊在樂平,副都御史陳奏移八都荷溪。舊有荷溪城,參將董朴、僉事鄭宣、同知張禧築以禦寇之處,今久廢。

陰陽學 在布政分司東。

醫學 :在「九江道右。」

僧會司 在竹屯寺

道會司 在萬壽觀

「存留倉 」 在文化街。副史許建。

預備倉 在陳坊。知縣楊清建。

便民倉 三處一在北河石鎮街,倉二十餘廒;一在南河齊家埠,二十餘廒。後又設新倉:在城西五星橋,十八廒。知縣陳堯言建。

漕兌倉 舊在省城石灰港口,明萬曆三十九年,知縣顧原成建。

養濟院 在東門外

漏澤園 在西門外。正德間,知縣白繡因祀邑厲壇而思及此,乃建園於邑後,以葬貧乏。

饒州府學校考書院社學府府縣志合載

本府

饒州府儒學 在舊縣治東。有文翁宅,疑為漢學宮遺址。晉內史王廙創學北門,即今靈芝門,生徒至八百人,繼以虞溥興修。梁太守柳暉亦復增葺。唐不可考。宋景祐間,范仲淹知饒州,指城外督軍湖北可為學基,未及遷代去。慶曆間,張譚來守,為成其志,學徒幾千人。元末寇燬,列像為風雨摧剝。明初,里人徐素傷之,舁厝西隅天寧寺。知府陶安即其殿為「大成殿,增門廡堂齋。」 知府王哲廣之。宣德間,知府黃通理重新。嘉靖、萬曆中,知府彭辨之、林欲廈、黃琮先後修葺,末年漸頹。

皇清知府翟鳳翥為申請將淮藩廢址改建「府學」,尚

無垣墉。康熙初年,知府于榮始繚以石,隨復圮壞。九年,知府王澤洪捐俸重修。十八年,知府黃家遴捐貲重修。正殿、兩廡、明倫堂并各祠,垣牆煥然一新。